西來騎火照山紅,夜宿桃林臘月中。
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時重疊賞元功。
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冬。是年七月,韓愈任彰義行軍司馬,隨裴度到蔡州督戰。這是唐代中央平定地方叛亂的戰爭,有名的“淮西之役”。這一役,自元和九年冬起,至元和十二年冬勝利結束。十一月韓愈隨裴度班師回朝。十二月,經過桃林塞(今河南靈寶以東到潼關一帶)。這時朝廷特使連夜趕來授勛,就在桃林舉行了儀式。韓愈當時寫了幾首七絕記述途中情景,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晉公,即裴度,平淮西后封晉國公。
“西來騎火照山紅,夜宿桃林臘月中。”寫朝廷特使西來授勛,夜會凱旋大軍于桃林。火光閃閃,成線成片,將沿途山嶺映照得彤紅,可見騎速之快,隨員之眾。桃林距長安幾百里地,本一兩日即可回京,而特使還要如此熱切峻急地連夜趕來,說明平定淮西給中央朝廷帶來多么巨大的振奮和激動,仿佛按捺不住熱切的情緒,等不及了,急派大員東出潼關迎迓。這便給全詩奠定了莊重熱烈的情調。
在詩人,首句或許是事后想當然的虛擬情景,而次句則純屬耳聞目睹的現場記實了。桃林記地,臘月記時,夜宿兼二者。這是令人歡欣鼓舞的勝利大會師,雖在隆冬的夜里,但軍旗獵獵鼓角齊鳴的壯觀場景卻不難想見:地方官員接風迎迓,平民百姓奔走相告,朝廷特使突然來臨,凱旋將士情緒高漲,這里自有吟誦宴飲,自有歌舞狂歡……雖說不難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這一切,但詩歌在這里都有意略去了,以便騰出筆墨來寫授勛這一中心事件。
首句特使西來,是動態的長鏡頭遠景,次句桃林相會,是靜中含動的中景,這一步步逼近,一層層寫來,卻都是襯筆和鋪墊,而授勛才是焦點,才是全詩的點眼結穴之所在。因而出現了定格式的特寫鏡頭:“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時重疊賞元功。”命珪,天子頒賜諸侯的玉制禮器,朝覲時執之。不僅授命珪,而且因裴度出征時辭去相位,此刻復任宰相,故有授相印之舉。同時“詔加度封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賜勛上柱國,封晉國公”(見《舊唐書》裴度傳),所授官職勛階甚多,故曰重疊。這種種殊榮都是為嘉獎平定淮西這一“元功”,元勛偉績,天下第一功。因而詩人在授勛儀式上只選取這一典型細節而略去其它過程,甚至連中心人物裴度的形象和心理都沒有涉獵,不僅使得手把命珪相印這一意象象征授勛儀式并展示其高潮,而且使之在全詩展現的闊遠浩大的背景下熠熠生輝,凝重深沉而又熱烈奔放。
這首詩一氣奔放,筆力簡勁開闊,敘事層次明晰、逼真空靈,卻又不以敘事為自足目的。詩人一貫反對地方割據,主張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因而平淮蔡一事使他歡欣鼓舞、揚眉吐氣是不言而喻的。不難看出,詩旨雖在“賀晉公”,同時在字里行間也鼓蕩著這一熾烈的情懷。
上一篇:韓愈《湘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韓愈《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