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珝
兵火有余燼,貧村才數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這首詩反映出唐末戰亂造成的農村殘破、人煙寥落的凄涼面貌,讀之令人黯然神傷。
詩人泛舟貶途,在一個江村渡口留宿一夜。開頭兩句寫他目擊到的現實:這里戰亂初息,經過戰火燒剩下來的灰燼,隨處可見。一個江邊村落,只有幾戶人家,異常貧困。“貧”寫出掠奪苛酷,民生凋敝,“數家”寫人口的稀少。唐末地方軍閥到處混戰,官吏橫征暴斂,生產破壞,人民流亡,社會上呈現出一片荒涼混亂景象。與錢珝同時的現實主義詩人、全面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的杜荀鶴寫道:軍隊對老百姓“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山中寡婦丈夫死于戰亂,孤苦一人“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山中寡婦》);村中老翁居于破村,“為點鄉兵絕子孫”,“日落前山哭倚門”(《亂后逢村叟》);整個情況是“九土如今盡用兵”,“四海十年人殺盡”。錢珝因為用絕句形式寫自己的感受,不那么熱辣,但社會的混亂、政治的黑暗、軍閥的暴行、人民的災難還是循跡可辨。
上面兩句寫出整個村子給詩人的印象,下面兩句轉換場景,通過詩人身歷其境的一個渡口作更進一步描寫:早晨的渡口,本該有許多人爭先恐后地搭船外出,熱鬧擁擠,但現在卻是一片靜寂,沒有人來競爭上船了。向西望去,只見一彎殘月,帶著微弱淡黃的光暈,落向凄冷的沙灘。這里幾乎成了人影寂寂的純自然世界。凄涼衰敗的氣氛,詩人的孤零之感,一并渲染了出來。“殘月下寒沙”的景色,化去了一切聲音,讓人“靜”得出不來氣。
作者“斑鬢入江湖”的途中,猶能憂心現實,體察人民痛苦,難能可貴。詩歌情緒分明滲入了對風雨飄搖的唐王朝的沒落之感,是特定時代的氣息。
這首詩在藝術上亦頗有特色。全詩以情選景,反過來又以景傳情。整篇四句可以說有四個景點,順次展現,但又并非機械湊泊,對等排列,而是在景點與景點之間,通過調配視覺距離,使其形成連帶關系。第一句的“余燼”為近點,作前景;第二句的“數家”為遠點,作背景。第三句的渡口為近點,作前景,第四句的“殘月寒沙”為遠點,作背景。這樣,每兩句所寫物象組合成一幅對象與背景相連帶的、有空間深度的境界,每一組對象與背景之間形成兩端互相牽引的藝術張力,而不是斷繒裂帛式的互不關涉的拼列。兩組之間,又有從整體(村落)到局部(渡頭)的鏡頭移動,從白描到渲染的手法變化。如此,全詩給人以豐富的變化的美感。
上一篇: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泌《寄人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