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去)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華清宮初名溫泉宮,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驪山上,為唐玄宋與楊貴妃荒淫享樂的地方,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由統一走向分崩離析的重要歷史見證。作為晚唐一位關心國家治亂興衰的正直官吏、詩人杜牧路過驪山,不能不感慨萬千。怎樣用幾首絕句來表現這樣重大的題材和復雜的心情呢?
詩從長安回望驪山入手,交代了題目中“過”字,說明自己對驪山總的感覺——這是個望去宛如團團錦繡堆成的地方。驪山右側為東繡嶺,左側為西繡嶺,玄宗時植林木花卉如錦繡,故以為名。“繡成堆”既是眼前實景,也把詩人縷縷思緒牽引向驪山盛時繁華似錦的情況:層層峰巒,宮殿樓閣櫛比,直到山頂,宮門一個挨著一個地打開。這真是“中原無鹿海無波,鳳輦鸞旗出幸多”(吳融《華清宮三首》)。
第三、四句轉到李楊荒淫享樂本事。一騎飛奔,揚起微紅色的塵土,只有楊妃含笑心領,知道是遠道運載荔枝來了,一般人是萬萬無法料知的。《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郵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蘇軾《荔支嘆》云:“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置、堠,驛站名,幾里一設,快馬傳送,急如戰火,人馬倒斃坑谷,尸骨縱橫相疊。“一騎紅塵”,其間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贏得的僅僅是妃子一笑,又是何等的荒唐!一個七字句,敘述出勞民傷財與窮奢極欲兩種景況,對比鮮明,駭人聽聞。像這樣動用傳送軍國文書的驛站運載荔枝,確實是一般人所無法料想到的。
這首詩擷取玄宗盛時荒淫享樂的一個典型事例,寓譴責于敘述,“下語精切,含聲宛轉”(見《唐音癸簽》)。詩中第二句千門洞開,就是佇望荔枝,卻壓下不說。第三句但說飛騎揚塵、妃子含笑,第四句再用個否定句式交代“荔枝來”,一再拗折,筆力峭健,以突出楊妃的寵幸無比,引起人們思索——是誰驕縱楊妃如此侈靡?這正是杜牧七言律詩和絕句于拗折峭健之中見風華掩映之美的風格特征。
《遁齋閑覽》據《通鑒·唐紀》謂玄宗以十月幸華清,次年春至還宮,荔枝熟時未嘗在驪山,譏此詩失實。蘇軾《荔支嘆》自注,謂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進入。后人引李肇《唐國史補》、懿宗時袁郊所作《甘澤謠》,說明楊妃所食荔枝為南海所生,玄宗六月嘗在驪山,以相駁詰,這都忽視了詩本身在一定歷史材料基礎上所作的藝術概括。
上一篇:杜牧《題木蘭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雍陶《送蜀客》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