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漠南春色到滹沱,邊柳青青塞馬多。
萬里關山今不團,漢家頻許郅支和。
“臨”,來到。“滹沱(hūtuó),河名,子牙河北源,在河北省西部。這是詩人到滹沱河一帶看到回紇使臣列名后有所感慨而寫下的一首詩。
前兩句寫其所見。“塞馬”,指回紇在唐朝廷的默許下用其馬匹換取內地老百姓絹綢的事。《舊唐書·回紇傳》:“回紇恃功,自乾元之后,屢遣使以馬和市(指官府向百姓議價購買貨物)繒帛;仍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動至數萬馬。其使候遣,繼留于鴻臚寺(朝廷慶賀祭吊時掌管“傳聲贊導”工作的機關)者非一。蕃得帛無饜,我得馬無用,朝廷甚苦之。”在這樁不平等貿易中,不僅朝廷經濟受到極大影響,廣大老百姓利益也直接受到損害。所以詩人憤慨地寫道:沙漠以南的“春色”已被回紇貴族用以交易的馬匹占去,他們的勢力又擴展到了滹沱河;每年春季當邊塞種植的楊柳發芽顯綠的時候,回紇貴族用作貿易的馬匹都像今年一樣填塞了道路。詩人通過“春色”和“塞馬多”的鮮明對照,表現了一種心情的憤慨和抑郁。
后兩句寫其所感。“不閉”,指邊防松弛。詩人在“不閉”前著一“今”字,點明“不閉”的具體時間,從而暗示唐王朝對外政策正在出現一種可怕變化。不僅如此,而且唐朝廷又再三答應與“郅”(zhì)支”講和修好,這更讓詩人擔憂,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唐朝廷和廣大老百姓會在經濟上受到嚴重損害,而且有可能養癰遣患,最終導致對方的武裝侵略。“郅支”,指郅支骨都侯單于,他是漢朝時候匈奴首領之一,先是殺掉漢朝使臣,不久又要求與漢朝修好,當時漢朝仰賴其自身的強大,堅持不與對方修好,并且派遣大將陳湯消滅了郅支骨都侯單于部落(《漢書·陳湯傳》)。這里是反用其意,批評唐朝廷再三答應對方無理要求,感嘆唐朝廷不能像漢朝那樣,通過加強邊防威懾對方,從而流露出了對國勢日弱的深深憂慮。詩中用“漢家”而不用“唐家”,是一種諱飾。
全詩有敘有議,先敘而后議。其敘事是為了給議論作好鋪襯,而議論則是敘事自然而合理的發展,因而不僅給人以生活的實感.而且啟示讀者對生活進行深思。
上一篇:李益《行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春夜聞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