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本文選自《禮記·禮運》。《禮運》,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本文闡明了儒家思想對大同社會的完美構想。它首先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一句對大同社會作了總綱性的說明。“大道”在此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和國家的最高標準。而圍繞“大道之行也”這一中心,文中分述了三種情形:一是“天下為公”,即指政權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二是“選賢與能”,即指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即德才兼備;三是“講信修睦”,即指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接著,文章以“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幾句描繪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即: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由此提示,引發了讀者對大同的社會風貌的合理想象。最后,以“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作全文的總括。這一結論里,我們看到了現實社會中諸如謀私利、盜竊財物、作亂害人等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里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顯得特別鼓舞人心。
本文用浪漫主義手法,文字流暢而意蘊深刻地抒寫了人們對大同社會的美好構想。這說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對人類理想社會的熾熱追求,對我們今天仍深有啟發。
上一篇:夜雨寄北
下一篇:天凈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