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
流螢明滅夜悠悠,素女嬋娟不耐秋。
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只淚流。
這是蘇曼殊《東居雜詩十九首》中的第二首。《東居雜詩》是曼殊1914年留居日本東京時所作。詩中雖多描寫與日本女郎的交往、相會、思念及戀情。但作者托物連類,借物抒懷,仍表現了對祖國的深情思念以及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這首絕句抒發了詩人身處異地想念祖國的熾熱的情感。
悠悠的長夜,流螢飛舞,忽明忽暗。詩的開頭作者不寫秋風明月,而用流螢明滅起興,以動寫靜,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悠遠的境界,以襯出詩人茫茫的意緒。次句“素女嬋娟不耐秋”,借用李商隱《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的詩意,“素女”雙關,既指嫦娥,寫月光,又指思念中的戀人。“嬋娟”,美好。“不耐秋”,表現了對美貌女郎的親切關懷。第三句“相逢莫問人間事”轉進一層。“人間事”即國事,“莫問”者正在于要問,詩人于句中著一反語,在更深層次上道出詩人的心靈和意向。1914年仍居留在日本的蘇曼殊,經歷了多次憂患,眼見美麗的祖國山河被列強瓜分,舉世污濁,身受國民的侮辱,他的心頭怎能平靜,怎能不過問國事呢?正如1915年他在給鄭桐蓀、柳亞子的信中所云:“然吾是弱國之民,無顏以居,無心以寧,亞子豈知我愁嘆耶!”有感于祖國的貧弱,人民受蹂躪,詩人滿含正氣,以詩抒懷,故詩的三、四句從相逢到落淚,由“莫問人間事”轉而寫“故國傷心只淚流”,其間包孕了多少苦楚、慨嘆和憤懣!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國篡權,“臨瞻故國,可勝愴惻!自民國創造,獨夫袁氏作孽作惡,迄今一年。擅屠操刀,殺人如草”,“況辱國失地、蒙邊夷亡;四維不張,奸回充斥。”(蘇曼殊《討袁宣言》)面對民族受難、國家危亡,作為有過“蹈海魯連不帝秦”和以荊軻自比的蘇曼殊怎能不為祖國而傷心落淚?
這首絕句詩,情與境諧,詩人善于把情緒的渲染和對女郎的關注與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柔情和積憤并存,比興互陳,飽含著濃郁的愛國深情。蘇曼殊的這些詩雖不及前期作品的亢奮,但在傷心流淚中仍不失義憤和激情。
上一篇:秋瑾《對酒》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曼殊《過平戶延平誕生處》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