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湜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游。
卻羨舟人扶妻子,家于舟中去無愁。
我向西行風向東,心隨風去到家中。
憑風莫撼庭前樹,恐被家人知阻風。
江湜一生,仕途不濟,二次參加鄉試,皆落第。曾三次入閩,奔波于浙江,福建之間,嘗盡異鄉漂泊之苦。江湜曾做過地方小吏,但為人正直,痛絕拍馬逢迎,一生窮困潦倒。《舟中二絕》,是他漂泊人生的寫照。第一首是詩人在船上見了船夫一家團聚的感慨。浮生,原意出自《莊子·刻意》,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在世,虛浮無定,這是對人生的消極的看法,后來相沿泛指人生。詩人在詩中把人生看作是大海航行中的孤舟,隨風漂泊,這種孤獨感,正是他自己身世的寫照。現在,孤舟偏偏要載著他拋妻棄子,走向遠方,這就使詩人對漂泊生涯更加重了苦澀與哀愁。如果說前二句是詩人對漂泊生涯的痛苦思索,那末,后二句則是這種痛苦生涯的觸發媒體了。船上人家,到處漂泊,四海為家,但卻能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羨慕、哀愁交熾在一起,漂泊異鄉的苦楚也就更具像化了。
第二首是寫思家恨別之思。“我向西行風向東,心隨風去到家中”,詩以人與風相背向作比喻,人往西行,風卻向東,而心則隨著風飛回家中,突現一種思家恨別憂郁難已的哀愁。第三、四句,詩人又憑借想象,更深一層表現思家恨別的思緒。請風兒不要撼倒我家中庭前的大樹,否則家人一定會擔心我這次西行的安危。大風牽動了他的鄉愁,而心兒飛回到遠方親人的身邊,更加重了恨別的滋味。
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詩人很善于捕捉眼前事物,運用恰當的比喻和合理的聯想,從而使深埋于內心深處的漂泊異鄉的苦楚和思家恨別的迫切心態形象地呈現出來,感情細膩,哀怨至深。二是全詩脫口而出,流暢自然,看來語言平白,不加修飾,其實語語精湛,恰到好處傳導出詩人內心的苦楚,寫出了真性情,也寫出了真詩韻味。
上一篇:何紹基《滬上雜書(五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秋瑾《杞人憂》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