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馳
西風吹起白頭波,半夜扁舟掠岸過。
不向長橋沽一醉,滿天明月奈秋何?
這也是一首描寫秋夜情懷的小詩,但與曹之謙的《秋夜》區別甚為分明:曹之詩以描景見情,周之詩則以敘景見情。同樣是景物構成的意象群,但前者為“無我”之境,后者為“有我”之境;前者為作者隱藏于畫面后的展現,后者為詩人顯露于前景位置的敘述。今人把抒情詩中的敘事成分作為詩歌理論研究的一個課題,實際上在古人所寫的、以寫景為主的抒情詩中也有描寫與敘述之分。
本詩從敘述角度寫景的特點甚明:詩人說,當秋風掀起滔滔白浪的時候,他駕著一葉扁舟于夜半掠岸而過。他又用反問的語氣敘說:當扁舟在長橋停泊的當兒,如果不去沽酒喝個痛快,那我可怎樣度過這為滿天明月照人耿耿難眠的秋夜呵,這里確實也出現了一系列景物意象,如“西風”、“白頭波”、“扁舟”、“岸”、“長橋”、“明月”等,但都在詩人的敘說中呈現,與曹詩《秋夜》的直接描繪殊然不同。
此詩在敘景中所表露的情緒也與曹詩所反映的心境有別,它沒有曹的豁展與爽闊,而為羈旅中的愁悶所困擾,長橋沽酒,以期一醉為的是借酒澆愁,否則在滿天明月的照耀下,怎能消磨孤舟夜泊的寂寞與慘愁?當然這首詩寫得也比較含蓄,蘊藉,它沒有將自己的心境作直白的傾吐,而是借助一些富有特點的意象加以泄露,如“白頭波”的形象就很有特色,詩人把秋風掀起的浪花擬人化,仿佛波浪也如飄泊之人一樣因愁苦而“白了少年頭”。“扁舟掠岸過”形容船行的疾速,其中孕含著詩人漸行漸遠、離愁與距離同時增長的蘊意,舟行愈快則離愁愈濃、愈重、愈不勝載負……這種看似敘景實為抒情的雙重表現手段,是值得后人首肯的。
上一篇:段克己《暮春有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汪澤民《次友人春日見寄韻》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