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平調(diào)古意。
【箋釋】
[山鷓鴣詞] 唐教坊曲名。又稱《山鷓鴣》。《樂府詩集》卷八○“近代曲辭二”錄《鷓鴣詞》有唐李益一首、李涉二首。唐高駢《贈歌者》其一:“酒滿金尊花滿枝,雙蛾齊唱《鷓鴣詞》。”《山堂肆考》卷一六〇:“《鷓鴣詞》,近代思?xì)w之詞曲也。唐李益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鄭谷《席上贈歌者》:‘花木樓臺近九衢,清歌妙舞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深唱鷓鴣。’又,李白《山鷓鴣詞》:‘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衘我向雁門歸。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紫塞嚴(yán)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鳴驚叫淚沾衣。’”山鷓鴣詞,《全唐詩》卷二八三注:一本題上無“山”字。
[湘江] 源出廣西,入湖南,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方輿勝覽》卷二三:“湘江,在長沙。羅含《湘中記》:‘湘水至清,深五六丈,下見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白沙如雪霜,赤岸若朝霞。’《長沙志》:‘涉湘千里,聞漁父吟,中流相和,其聲綿遠(yuǎn)可聽,所謂汲清湘,燃楚竹,欸乃一聲,山水動色,此豈俗漁境界耶?’”斑竹,《古今事文類聚》后集卷二四引《博物志》:“斑竹:舜南巡不返,葬于蒼梧之野。堯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至洞庭之山,淚下染竹,即斑妃,死為湘水神。”張九齡《雜詩五首》其四:“湘水吊靈妃,斑竹為情緒。漢水訪游女,解佩無誰與。同心不可見,異路空延佇。”
[鷓鴣] 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谷粒、豆類他其它植物種子為主食,兼食昆蟲。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xiāng)。《文選·左思〈吳都賦〉》:“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
【輯評】
《詞綜偶評·唐詞》:李白《菩薩蠻》。玩末二句,乃是遠(yuǎn)客思?xì)w口氣。或注作閨情,恐誤。又按李益《鷓鴣詞》云:“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此詞末二句,似亦可作此解,故舊人以為閨思耳。
《詩境淺說》續(xù)編:此詞亦竹枝之類,以有鷓鴣句,遂以命題。前二句,興體也。后二句,賦體也,皆美人香草之寓言。沈休文詩“夢中不識路”,言夢去之無從。此云“處處湘云合”,言郎歸之莫辨。相思無際,寄懷于云水重復(fù)之鄉(xiāng),樂府遺音也。
上一篇:《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從軍北征》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