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
這是詩人杜牧拳拳服膺于杜詩、韓文的一首贊歌。他不是具體地去贊美杜詩如何沉郁,韓文如何雄健,而是把他讀后的欣悅之情,通過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表達出來,讓讀者分享他在杜詩、韓文中獲得的快感和美感。然后在結語中,發出繼響無人的慨嘆。顯得筆致空靈,構思奇特,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翁方綱所說的“樊川真色真韻”(《石洲詩話》),洪亮吉所說的“小杜最喜琢制奇語”(《北江詩話》),都可以在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印證。
宋嚴羽說:“發端忌作舉止,收拾貴在出場”(《滄浪詩話·詩法》)。清毛先舒進一步加以闡發說:“發端忌作舉止,貴高渾也;收拾貴在出場,須超遠也”(《詩辯坻》卷三)?!芭e止”,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扭捏作態,裝模做樣。正因為這首詩一開頭,便單刀直入,擒住題目,毫不拖泥帶水,隔靴搔癢,因而顯得挺拔蒼勁,創造了一種“高渾”的藝術境界?!岸旁婍n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边@里的“筆”,一本作“集”。六朝以來,往往稱“文”為“筆”,作“集”則包括了詩,作“筆”則專指的文,與“詩”為偶,而義不犯重,故以作“筆”為佳。特別值得拈出的是“愁來讀”三字,說明杜詩、韓文的藝術魅力,足以攻破“愁城”,使人從那里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和安慰,其鼓舞人的志氣,啟發人的智慧,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的生活,都在言外之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后一句,以“搔癢”為喻,進一步補足了杜詩、韓文能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可以說抒情則沁人心脾,說理則得其環中,繪形則超以象外,一切未寫之情、未造之境,都可在杜詩、韓文中得到深深的啟示,就像搔到了癢處一樣的痛快。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其指纖細似鳥爪。有人看到后在心里說:“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币娕f題葛洪所著的《神仙傳》。這里表面上沒有對杜詩、韓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出任何評論,實際上則是以極其含蓄、婉曲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杜詩、韓文無限崇敬的心情。
絕句離開發端,便是結尾,沒有緩沖的余地,故無論抒情或議論,都必須以小見大,以少總多,才能籠罩萬有,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無盡的韻味。這首詩結尾的“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是把兩個神話故事有機地結合起來,冶感慨、議論于一爐,認為學杜、學韓的人都沒有得到他們的神髓,更沒有把他們的藝術經驗融會貫通起來,形成新的可貴的藝術珍品?!疤焱怿P凰”,是引用《三國志·吳書·吳粲傳》的“應龍以屈伸為神,鳳凰以嘉鳴為貴,何必隱形于天外,潛鱗于重淵者哉?”后面的“續弦膠”是引用東方朔《十洲記》的“洲上有鳳麟數萬,各各為群,亦多仙家,煮鳳喙麟角合煎作膠,名之曰續弦膠,能續弓弩已斷之弦?!憋@然詩人是以“龍鳳”或“麟鳳”比喻杜甫和韓愈的,而以“誰得髓”“無人解”慨嘆學杜、學韓的往往得其皮毛而遺其精髓,更不會融合杜韓豐富的藝術經驗,孕育出一種嶄新的藝術風格來。這里既是嘆世,又是自負,“誰得髓”,實際上是言“我得髓”?!盁o人解”實際上是說“唯我解”;但只出之以“興象”,而不是發之以議論,這正是唐音的藝術特點。
上一篇:李涉《潤州聽暮角》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許渾《謝亭送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