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白鶴梁》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涪陵市城北靠長江南岸的大江之中,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由硬質(zhì)沙岸和軟質(zhì)頁巖天然迭成,冬春水枯時露出水面,夏秋之季沒于水中,是長江中上游著名的水文古跡。石梁上刻有自唐代以來的題刻163段。其中,有水文價值的108段,人稱“水下碑林”。在石梁下部刻有石魚14尾,魚眼所處水位是最枯水位,記錄了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情況,是極其珍貴的古代水文資料。白鶴梁題刻,頗多出自書法名家的手筆,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藝術(shù)價值。1980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文賞析] 巴 女 謠唐·于鵠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詩人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閑雅的巴女放牛圖。“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寫的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煙靄四起,江上菱葉鋪展,隨波輕漾,一個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騎在牛背上面,曼聲唱著山歌,沿著江邊彎彎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的回轉(zhuǎn)家去。如此山鄉(xiāng)風(fēng)味,何其清新動人!
下兩句:“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純?nèi)皇切『杭姨煺嬗字傻恼f話口氣,像是騎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對于旁人的一段答話。這時天色漸漸晚了,可是這個頑皮的小家伙還是一個勁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聽任牛兒不緊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會兒天黑下來,要找不到家門了!
不料這個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為然地說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見伸出木槿籬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葉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開花,花有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帶農(nóng)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當(dāng)作辨認的標志。小女孩這番自作聰明的回話,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人們:“我家爺爺是長胡子的!”一樣引人發(fā)笑。詩中這一逗人啟顏的結(jié)句,對于描繪人物的言語神情,起了畫龍點睛的妙用。
這是于鵠采用民謠體裁寫的一篇詩作,詞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反映了川江農(nóng)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靜生活的一個側(cè)面,讀來饒有雋永動人的天然情趣。
(陶慕淵)
[民間文學(xué)] 涪陵白鶴梁,是川江著名的冬春游覽勝地。這石梁上刻有一對活靈活現(xiàn)的石魚,像在水邊游戲,形象逼真動人。這是怎么回事呢?
很早以前,涪水江邊有一位范老爺,田產(chǎn)萬頃,獨霸涪水一帶。他走到哪里,哪里就遭殃。沿江兩岸的漁民恨之入骨。
這年洪水期間,范某來到涪水江邊,碰見停岸扎水的兩條漁船,竟勒令漁人們?nèi)靸?nèi)交三百斤鮮魚給他做壽,并說:“如若差斤少兩,以抗主論罪!”
漁翁胡煥江和江志清聽了,猶如晴天霹靂,面對大江中滾滾翻騰的洪水,不要說捕魚,就是空船去也會被吞沒。兩位老漁翁木雞般地呆了許久,胡老頭嘆息道:“江大哥,人在矮檐下,誰敢不低頭。看來不交差是不行的呵!”說完就推舟搖槳出江去了。剛一下網(wǎng),便被惡浪將船卷翻。江老頭大吃一驚,急忙推船前往營救,不料也被大浪打翻。這時,只有他的兒子江陵抓住船桅,看見胡家小女胡蓉還在浪濤中拼命掙扎,便奮力劃攏,兩人抓住木桅,順水漂流到大石梁,被白石老人救了起來。
白石老人是遠近馳名的石匠師傅。他見胡蓉、江陵無家可歸,便收為弟子,教他們學(xué)石工手藝,相依為命地過日子。
不幾年,胡蓉與江陵慢慢長大,牢記著殺父之仇,又時常聽到范某強奸婦女、霸占田產(chǎn)等欺壓良民的惡行。他倆多次商量要沖進范府拼了,都被白石老人制止,要他們好好學(xué)手藝。每天手把手地教胡蓉雕白鶴,教江陵打石魚。
兄妹倆經(jīng)過三年勤學(xué)苦練,白石老人就吩咐江陵到江中大石梁上打一對石魚,胡蓉在大石梁上刻一只白鶴。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天的精雕細刻,石梁上的石魚和白鶴都完成了,真是魚游鶴舞,栩栩如生。這時,白石老人才對他倆說:“明天是范老爺?shù)牧髩郏欢ㄅ扇搜亟~。你就把兩條石魚提去交差,定能收拾這群豺狼。”
第二天,江陵遵照師傅授意,提著兩條小石魚送入范府,大聲稟報道:“送鮮魚來了。”范老爺忙叫兒子范歪嘴到前廳稱魚。這歪嘴一見兩條小魚,嘴氣得更歪了,破口大罵: “你這娃娃有意欺弄老子嗎?”
江陵陪著笑說:“少爺不要發(fā)火,若是嫌這魚小了,可以要多大有多大,不信當(dāng)場驗證。”范歪嘴賭氣地說:“我要三百斤,少一兩就要你的命!”話剛落音,這石魚翻身一跳,真變成了兩條足足三百斤重的大魚。范家老小聽說,都跑來看稀奇,江陵接著說道:“少爺,就是這樣,我該走了。”說完,轉(zhuǎn)身走出范府。
范家這群貪心鬼,大人小娃,都七嘴八舌地叫喊著三百斤、三千斤……只見兩條石魚連翻帶滾,越來越大,把范府的房屋都脹垮、掀翻了,然后躍身飛回白鶴石梁上。貪婪的范老爺一家,都被壓死了。
白石老人見徒弟和石魚除害歸來,高興地說:“我們也該走了,午時三刻到了,我們坐上胡蓉刻的白鶴,飛到仙島上去吧。”于是三人跨上石鶴,緩緩上升。
這時,涪水兩岸的黎民百姓,聽說石魚顯靈,為民除害,個個奔走相告,來到石梁上,只見天空一只大白鶴,載著白石師徒三人飛升而去。剩下一對石魚:雙背有三十六片魚鱗,一魚嘴銜芝草,一魚嘴銜蓮花,旁邊還有一桿秤,一張斗,魚兒栩栩如生。都說這對石魚是白石老人留下來鎮(zhèn)妖除邪的神魚。小孩見了能消災(zāi)除病,老人見了能延年益壽,商人見了會生意興隆,農(nóng)夫見了五谷豐登……所以千百年來,進入冬春時令,大江兩岸的男女老少,成群結(jié)隊,前往白鶴梁觀看石魚,成為預(yù)兆吉慶的習(xí)俗,一直沿襲至今。
為了緬懷白石師徒三人,人們就把江中大石梁叫做白鶴梁,把涪水江岸改稱涪陵。
上一篇:詠《宣城·白云洞》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宜賓·真武山廟群》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