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2
四則 ·之一
(乾道六年六月)八日,雨霽,極涼如深秋。遇順風,舟人始張帆。過合路3,居人繁伙,賣鮮者尤眾4。道旁多軍中牧馬。運河水泛濫,高于近村地至數尺。兩岸皆車出積水5,婦人兒童竭作,亦或用牛。婦人足踏水車,手猶績麻不置6。過平望7,遇大雨暴風,舟中盡濕。少頃霽,止宿八測8。聞行舟有覆溺者。小舟叩舷賣魚頗賤9。蚊蟲如蜂蠆可畏10。
1《入蜀記》,是陸游自故鄉山陰乘船順長江上溯,赴四川就任時沿途的日記。起自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至十二月廿七日止。今選其中四則。2 陸游(1125-1209):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詞文也很著名。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3 合路:地名,在江蘇省吳縣附近。4鲊(zhǎ):腌魚。5 車:用水車汲水。6 績麻:搓麻。不置:不停。7 平望:地名,在江蘇省吳縣附近。8 八測:地名,在江蘇省吳縣附近。9 舷(xián):船邊。10 蠆(chài):蝎。
【析點】 此則記在江蘇吳縣附近自行駛的江船中所見沿岸風物人情,一路漫筆寫來,筆調平淡自然,卻寄寓著陸游深沉復雜的思想感情。“居人繁伙,賣鮮者尤眾。道旁多軍中牧馬”的情景本還輕疏淡雋,透出些閑淡的意味。可“運河水泛濫”一節文字卻變閑淡為沉滯,如實的記述中飽含著陸游對民生疾苦深切的關心和同情;洪水“高于近村地至數尺”,淹沒了農家賴以生存的田地;車水時婦女兒童“竭作”,實則等同于牛;最是那辛勞的婦女,一邊車水,一邊還要忙著績麻,民生勞苦可見矣! 船過平望,偏偏又遇大雨暴風,陸游的心情更不能平靜了。他心懷“會須瀝血書封事,請報天家九世仇”(《縱筆》)的雄心壯志,卻歷盡坎坷,報國無門,此時結束罷官閑居的生活赴四川就任,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所以這大風暴雨,是自然界的大風暴雨,也是人世的風風雨雨,就是南宋王朝,不也處在風雨飄搖中嗎?
《入蜀記》(共六卷)與后世文人日記大不同之處在于:中有對民生疾苦、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正如清錢曾在《讀書敏求記》中所謂“一行役而留心世道如此,后時‘家祭無忘’,蓋有素焉”。
姚守梅
四則 ·之二
(七月)十四日,晚,晴。開南窗觀溪山1。溪中絕多魚2,時裂水面躍出,斜日映之,有如銀刀。垂釣挽罟者彌望3。以故價甚賤,僮使輩日皆饜飫4。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魚。及飲水,水味果甘,豈信以肥故多魚耶5? 溪東南數峰如黛6,蓋青山也7。
1南窗:船艙的南窗。溪:安徽省當涂縣附近的姑熟溪。山:即文末所說的“青山”。2絕:極。3挽罟(gu):拉網。彌望:滿眼。4僮使輩:僮仆差役們。饜飫(yan yu):極飽。5信以肥故:確實因水肥的緣故。6黛:青黑色。7青山:山名。
【析點】 此則寫自船艙中憑窗而望。賞溪觀山。描寫溪水的文字,宛似一“姑溪晚景圖”,令人心醉神馳。斜輝映照下,魚兒“裂水面躍出”、“有如銀刀”的情景在陸游的腦海中留下了永恒的回憶,他有《池上見魚躍有懷姑熟舊游》詩記此:“兩過回塘漲碧漪,幽人閑服角巾欹。銀刀忽裂圓波出,宛似姑溪晚泊時。”“銀刀忽裂圓波出”一句,將日記中的文句詩化了。同是“銀刀”狀魚的身形,“裂”狀魚出水面的動態,而一文一詩,各具情味。緊接著,陸游從觀溪食魚,漫筆所至,又引出“土人語”,再引出溪中多魚在于“水味果甘”的體驗。及寫觀山,僅僅一句“溪東南數峰如黛,蓋青山也”,卻頗耐人尋味。青山經過窗子望去,就是一幅水墨畫,含奇蘊秀,莽莽蒼蒼。遙想當年,此乃南朝名詩人謝脁、唐代大詩人李白常游之地,李白墓也在此。而陸游在當時就有“小李白”之譽,他本人也頗推崇李白:“欲仞李杜墻,常恨欠領會”(《示子遹》)。其《泛小舟姑熟溪口》詩言:“尚想錦袍公,醉眼隘八荒。坡陁青山冢,斷碣臥道旁。悵恨不可逢,乘云游帝鄉。”仰慕之情溢于筆端,又摻雜著幾許悲涼。在這則日記中,陸游反而未提及李白墓,可細細體味,其萬千思緒早已融入進一個“蓋”字——想來那如黛的數峰便是有名的青山,便是詩仙李白的長眠之地吧。一切盡在不言中,讀來倍覺情思邈邈,悠遠綿長。
姚守梅
四則 ·之三
(八月)二十一日,過雙柳夾1,回望江上,遠山重復深秀。自離黃2,雖行夾中3,亦皆曠遠。地形漸高,多種菽粟蕎麥之屬4。晚,泊楊羅洑5,大堤高柳,居民稠眾,魚賤如土,百錢可飽二十口;又皆巨魚,欲覓小魚飼貓,不可得。
1 雙柳夾:湖北省黃州附近峽名。2 黃:湖北省黃州。3 夾:即峽,指兩山夾水處。4 菽(shū):豆類。屬:類。5 泊:停船。楊羅洑(fú):江邊地名,在今武昌市以東。
【析點】 清代蕭士瑋評價陸游的《入蜀記》曰:“隨筆所到,如空中之雨,大小蕭散,出于自然。”此則記述了一天的航程,不事鋪張,不事雕琢,意隨景到,筆借目傳,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風物長卷;山深秀,峽曠遠,禾香彌漫,民風敦樸……繪景全用寫意,逸筆草草,但求神似,頗有大家風范。結尾看似平淡,落筆處卻鮮活靈動,引發了讀者的好奇心,“皆巨魚,欲覓小魚飼貓,不可得”,為短文平添了許多情趣,引發后人不少遐思趣想。
如果說陸游許多激昂慷慨的作品是偉岸的松柏的話,那么,如本篇之類就仿佛一片綠葉,一朵素素淡淡的小花兒,總是那么幽幽的,總是那么耐看。
姚守梅
四則 ·之四
(十月)十二日,早過東欞灘1,入馬肝峽。石壁高絕處,有石下垂如肝,故以名峽。其傍又有獅子巖,巖中有一小石,蹲踞張頤2,碧草被之3,正如一青獅子。微泉泠泠4,自巖中出。舟行急,不能取嘗,當亦佳泉也。溪上又有一孤峰起,秀麗略如小孤山。晚抵新灘,登岸,宿新安驛。夜雪。
1東欞(ling)灘:灘名。灘:水淺多石流急之處。2蹲踞:蹲。張頤:張開口。頤,本意面頰。3被:覆蓋。4泠泠(ling ling):水聲。
【析點】 這則日記記過馬肝峽的情況,峽中景色——峽、巖、泉、峰,歷歷在目。陸游在繪峽巖之景時,信筆一帶,交代了“馬肝”與“獅子”命名的由來,一舉而兩成。在陸游筆下,高垂于石壁形如肝臟的大石奇險,蹲坐張口的青獅生動,微泉幽雅,孤峰秀麗,各具其情趣。寫石與巖是摹其形;寫微泉則繪其聲,自聲之悅耳揣想佳泉之味;寫孤峰則以人們熟知的小孤山作比,一筆帶過:馬肝峽之形、聲、味、韻畢現于這一則日記中。作者記行繪景,用詞也很精到,“灘”是水淺多石流急處,一“過”字表現出行船通過東欞灘之速;“峽”是兩山夾水處,一“入”字表現出行船駛進了狹窄的山峽;碧草覆蓋在獅子石上用“被”字,使人如見獅身之柔毛;孤峰聳立用“起”字,使人如見孤峰挺拔而出。讀這則日記,獲得美感享受的同時,不能不欽佩作者那一字傳神之功
上一篇:《先生瞿駿志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再與情親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