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百戰風云一望收,龍蛇白骨幾堆愁。
旌旗影沒南山在,歌舞臺空渭水流。
天近易回三輔雁,地高先得九州秋。
扶風豪士能憐我,應是當年馬少游。
袁枚有《秦中雜感》八首,此為其五,發思古之幽情,為憑吊古戰場有感而作。詩人站在隴東高原上,舉目四顧,當年戰場一覽無余,南山猶在,渭水自流,卻不再見到戰旗招展,不再見到壯士起舞,慷慨悲歌。滿目所見,只是累累白骨,令人平添無限憂愁。時值秋日,作者心生蒼涼之感,先得秋意,見大雁南歸,又觸景生情,盼其速回。三輔,指長安及其周圍地區,舊為京畿之地,轄境為今陜西中部。扶風,扶風縣,這里泛指陜甘一帶。“扶風豪士能憐我,應是當年馬少游”兩句,用了一個典故。《后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曾“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軟段馬,為群椽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東漢馬少游認為追求功名是自找苦吃,勸其從兄馬援只要滿足于溫飽即可,不必慷慨多大志也。作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自己也像馬少游那樣,深感平安是福,溫飽心足,不以建功立業為榮,但卻苦于無法脫身,誰又能像馬少游那樣同情我、規勸我呢?劉禹錫在《徑伏波神祠》中嘆道:“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游。”袁枚此處表達的也正是同樣的意思。
“天近易回三輔雁,地高先得九州秋”,記景述懷,實寫秦中的地理特點,抒發了自己厭倦功名的思歸之情,對凸現詩的主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舍此不論,它們也頗能給人以一定的哲理啟示。
秦中的地理特點是地勢高峻。天因“地高”而顯其近,唯其地高,所以當年浩大古戰場才能“一望收”,南山渭水,盡入視野。身入其境,令人情不自禁地浮想連翩,神思飛揚。那戰旗翻飛、舞姿剛強、戰歌嘹亮、殺聲震天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聲聲在耳,令人難忘。若在山谷之中,就不可能有這樣如入其境的真實體驗,可見只有登高,才能望遠,只有更上層樓,才能窮千里目。立足點的高低與否,實在非可小視。有形的立足點如此,無形的立足點也同樣如此。馬少游勸馬援不要為功名所累,他的立足點顯然更高,故而心胸更為開闊。日常生活中,若是我們能夠把目標定高些,更豁達大度些,一定會擺脫不少瑣事的纏繞,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上一篇:《種桑·[六朝]謝靈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立春禊亭偶成·[宋]張栻》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