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牟
曾絕朱纓吐錦茵,欲披荒草訪遺塵。
秋風忽灑西園淚,滿目山陽笛里人。
奉誠園是中唐名將馬遂的宅園。馬遂在唐德宗大歷和建中年間屢平叛亂,戰功顯赫,被封為北平郡王。但他也因為功高而受到唐德宗的猜忌。他死后,唐德宗借故查封了他園中的一棵大杏樹,其子馬暢懼禍,便把宅園獻給了德宗,宅園于是改名為“泰誠園”,隨后即荒蕪了。中唐之后憑吊奉誠園的詩作不少,本詩也是表達作者對奉誠園今昔盛衰的感慨和哀傷。
首句疊用兩個典故。“絕朱纓”事見《韓詩外傳》:有一次楚莊王與群臣夜飲,忽然燭滅,有人趁機拉王后的衣襟,王后絕其冠纓,向莊王告發,欲查處此人。莊王卻傳令讓群臣都絕冠纓,然后點燭,結果難以辨識拉王后衣襟者,那人也因此免除了災禍。“吐錦茵”事見《漢書》:漢丞相吉丙的車夫嗜酒,一次醉嘔車上。隨從們想斥逐車夫,吉丙攔住他們說:沒關系,只不過弄臟了一張車茵(席)。這些都是言帝王寬厚待人的典故,作者選取這兩個典故,高度精煉地概括了馬遂一生身居高位但卻愛護臣僚、為人善良的寬厚品德。“曾”字正包含著作者對昔日良將的無限思念和追慕。“朱纓”、“錦茵”雖是用典,但是暗示了馬遂當時的顯貴和氣派,與下句的“荒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欲披荒草”,足見奉誠園的荒涼和蕭條,反映了馬遂身后的凄涼和冷漠,抒發了作者對馬遂遭遇的憤憤不平。唐汝詢說此詩“傷馬氏之微,見德宗待功臣之薄也”(《唐詩解》),真可謂破的之語。
三、四句點題。“秋風忽灑西園淚,滿目山陽笛里人。”詩人拔開荒草追憶往事,滿腹憂怨,忽聽秋風送來悠揚的笛聲,不禁感慨萬端,潸然淚下。這兩句也用了兩個典故。“西園淚”用劉楨感懷曹植之事。西園,為曹植所建,是建安時期曹植與劉楨等文士們游宴的場所,歷經戰亂之后,劉楨重游西園,思念故人,凄然作詩曰:“步出北門寺,遙望西苑園。乖人易感動,涕下與衿連。”“西園淚”謂此。“山陽笛”用向秀追懷嵇康之事,魏晉時向秀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嵇、呂亡后,向秀經過他們的山陽(今河南修武)舊居,聞“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嘹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思舊賦》(見《文選·思舊賦序》)。“山陽笛里人”,就是作者聞笛而思念的昔日良將馬遂。“西園淚”和“山陽笛”這兩個典故,將聞笛淚下的感傷心理具體化、深刻化,使我們從這兩個特定的歷史掌故中體味到更豐富的感情寄托。
從作法上來看,前兩句著重比較奉誠園的昔盛今衰之變,以實寫為主,蘊釀情感;三、四句側重于抒發對故人的思念和傷感,以虛寫為主,照應標題,全詩虛實結合,渾然一體。而且在用典上也很有特色,吳逸一說此詩“感深知己,一字一淚,疊用故事,略無痕跡,更見爐錘之妙。”(《唐詩正聲》評)此語信然。
上一篇:王勃《蜀中九日》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韓愈《湘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