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諾庫羅夫·幸福的人為別人分憂》中外哲理詩賞析
幸福的人為別人分憂,
生活中他常常平添憂愁,
別人的不幸使他輾轉反側,
似乎他就是不幸者的親友。
可憐蟲象只田鼠鉆進遐想,
滿腦子得失又憂心忡忡,
三句話不離自己的操心事,
哪里還顧得上別人的不幸。
這首詩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述了“幸福的人”和不幸的“可憐蟲”二者之間的區別。顯而易見,這里幸福與不幸的分界線就是對待他人與對待自己的態度和關系問題。這是人際關系問題,更是人生觀問題。不論人際關系還是人生觀,這些都是廣泛而又重大的人生課題。詩人沒有引申高深的理論,只是采用自然、貼切的語言,生動地勾畫了兩個相互對立的形象。同樣憂愁,一個是為別人“平添憂愁”,一個為自己“憂心忡忡”;“幸福的人”助人為樂,在為別人排憂解難的過程中,奉獻出自己無私的友情,不幸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陷入個人主義泥沼而不能自拔,這正體現了“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那么,為什么“利他”主義者是“幸福的人”,而“利己”主義者不幸呢?這主要涉及到倫理道德的觀點,深刻理解這首詩的哲理意義的關鍵也正在于此。
“道德”,首先是社會的道德,它是隨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伴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它受社會的制約,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社會關系的一種反映,同時,又是一種能夠通過人的行為反作用于社會關系的能動力量。它投影于人的內心世界和行為,一方面影響個人的心理和意識,另一方面調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而“倫理”就是處理人們相互關系應遵守的道理和規則。“倫”,即人與人的關系, “理”是道理和規則,倫理學就是專以道德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倫理學”這一名詞的創造者是古希臘偉大的學者亞里斯多德,他在人類歷史上創作了第一部《倫理學》專著,使倫理學從此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復雜而又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歐洲的道德學說出現過五花八門的體系和學說,諸如“快樂論”、“功利論”、“禁欲論”、“完全論”等等。這些學說或者以人的自然本性、主觀經驗為基礎,或者以神的意志、抽象的理性為原則,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則著眼于社會和未來,著重研究共產主義道德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規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高尚的道德。就個人來講,共產主義道德首先要求人具有堅強的意志,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集體主義精神。作為一名無產階級詩人,維諾庫羅夫沒有大唱共產主義的革命高調,而是抓住其主要思想內涵,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樹立兩種相互對立的人物形象,生動闡明了這樣一種深刻的生活哲理:個人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完全陷入其中,猶如洞穴;個人利益是渺小的,惟個人利益而是圖必然被他人所鄙視。然而,把自己的命運與周圍的人聯系在一起,休戚與共,在廣闊的天地中,在為人民服務中,施愛于他人,則必然會得到無限的幸福的收獲。這不僅符合共產主義道德,而且是人性的體現,因此,按照這種思路,詩題雖為“幸福的人為別人分憂”,但其實際的含義應理解為“為別人分憂的人是幸福的人”,這才是詩人真正的立意之所在。
上一篇:《洛高·希望和耐心》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王維·歸輞川作》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