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荔枝龍眼說》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啖可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然酒闌口爽,饜飽之余,則咂啄之味,石蟹有時勝蝤蛑也。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
“說”這種文體是“解釋義理”的,可以看作是“論”的變種,變得輕松、活潑了,不必象“論”那樣須板起一副嚴正的面孔講話。這種文體唐以前還未成形,待韓愈、柳宗元出始為確立,到了蘇軾手中,姿態橫生,靈活多變,樹起了規模,也更具備了文學性。蘇軾是有發展功勞的。
這篇《荔枝龍眼說》,全文僅七十七個字,短到了不能再短的程度。篇幅短小,這個特點一目了然。但這僅是形式。文章好壞,關鍵要看內容。
“閩越”指福建、兩廣一帶,這里是荔枝和龍眼(即桂圓)的主要產地。“高荔子而下龍眼”,首句先點明當地人對這兩種水果的看法。文章由此落筆,按一般人的寫法,下面的“評”自然應就荔枝和龍眼的形、色、香、味、性等諸方面或是或否地來鑒定高下了。本文沒有這樣寫,作者別開生面,撇開荔枝和龍眼不談,卻比較起“蝤蛑”和“彭越”來。這是否離題了呢?
“蝤蛑”是蟹的一種,又名青蟳,閩中又叫青蟹,形扁而大:“斫雪流膏”,喻其肉的白嫩和豐腴。“彭越”即彭蜞,又作蟛蜞,螃蜞,是一種生于水邊石縫中的小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沒什么肉。《晉書·蔡謨傳》中載有一個小故事:“謨初渡江,見彭蜞大喜,……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可見這種蟹很難吃,甚至以為不是蟹。作者于這兩種蟹的比較之中,優劣自明,同時也就肯定了荔枝勝過龍眼。行文至此,雖換了事,卻沒換意。“然”字一轉,再亮出作者的看法: 彭越石蟹雖下,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比如在酒足飯飽之余來品嘗,也有“勝”蝤蛑的時候。蘇軾無意于為“高荔子而下龍眼”作翻案文章,只是說物各有用,須用得其宜。
本文在寫法上是全篇用“比”,這樣寫就不局限在一事一物上,使讀者有觸類旁通之感,同時也增強了文中的哲理性。文章最后說“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語調很俏皮,很幽默。這也許是實情,作者——尤其是他晚年,這篇文章就是他59歲以后遠謫惠州時寫的——寫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小文,隨感而發,信筆寫來,平易自然。同時這最后一句越是表白所言之微,反而越發加深了讀者小中見大的思緒,去品味其中的理趣: 這正是“反差”的作用。
如此看來,這篇七十七字的短文,容量卻是很大的,絕非“一笑”而已。古人主張“文約而事豐” (劉知幾《史通·敘事》),本篇是夠格的。
上一篇:蘇轍《薦林豫札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菱溪石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