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與翻譯、賞析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①;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②!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③,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⑤,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⑦,莫不殷憂而道著⑧,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⑨,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11);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2)。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13),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1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5),載舟覆舟(16),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平(17)?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18),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19),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20),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21),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22),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3),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4),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25)。總此十思,弘茲九德(26),簡能而任之(27),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8)。文武爭馳(29),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30),可以養松喬之壽(31),鳴琴垂拱,不言而化(32)。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33),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34)!
【鑒賞】 魏徵秉性耿直,以敢于犯顏直諫而著稱于世。他曾先后向唐太宗上過二百多份奏章,提出了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著名觀點,屢勸太宗以隋亡為鑒,戒奢以安國利民,使太宗能深懷憂懼、勵精圖治。因而,貞觀一朝,諍臣如云,政治上較為開明,較能納諫任賢。
這篇疏文寫于貞觀十一年,正值“貞觀之治” 的鼎盛時期,魏徵卻能勸戒太宗 “居安思危”,確富遠見卓識。本文原無題目,出自 《貞觀政要》卷一的《君道》之下。據《舊唐書·魏徵傳》載,魏徵“頻上四疏,以陳得失”,此是第二疏,有些編選者便稱之為《論時政第二疏》。
這是一份進呈皇上的奏章,作者開篇即以樹木、河流的比喻起興,深入淺出、自然巧妙地奉上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的論點。這樣既緊扣了本文的主題,又引出了作者的主旨: 勸太宗“十思”。為了達到“思國之安者” 的目的,作者不僅從正面提出了 “固本”、“浚源” 的見解,還從反面加以發揮: “源不深”、“根不固”便不可能“流遠”、“木長”,從而進一步證明 “德不厚” 而“思國之治”就更不可能。接著,作者還明確地指出: 仁君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而不能“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作者以事喻理、設喻引論,從正反兩方面作了闡述,遂使本文一開始便立論堅實、說理透徹。
第二段以歷代君王成敗得失的事例和“載舟覆舟”、“奔車朽索” 的比喻,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歸結出 “可畏惟人”,爭取人心的重要; 說明人君應善始善終、竭誠待下、謹慎從事,人心向背關系著國家的存亡。在這里,作者仍然采用了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的手法,行文單刀直入,一反歷代諫臣委婉陳辭、不敢直諫的舊套,給人以語言犀利、膽略過人之感。
作者通過反復開導,最后向太宗具體提出了 “十思” 的內容,再次諫言不能“縱情”、“傲物”,應“簡能而任”、“擇善而從”,方能實現天下大治。
本文就體裁而言,是一篇駢偶文。由于內容充實、一氣呵成,結構謹嚴、語言簡明,雖大量采用對偶、排比,卻不拘聲律、不事雕琢,用典既不太多,化得亦自然貼切。全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口氣既嚴肅又謙恭; 說明問題時直言不諱、語重心長、態度懇切,同時文思曲折、跌宕有致,很有說服力。使太宗不僅能接受,還十分贊賞,親自寫詔書嘉許魏徵,并放諸案頭,以資警惕。
上一篇:馮時行《請易田師中用張浚劉锜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斯《諫逐客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