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廷先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為問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
葉夢得
這首詞從“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兩句來看,當是作者紹興十四年(1144)退隱湖州(浙江吳興)以后的作品。葉夢得是南宋的名臣,在經學、文學方面都很有成就,在政事上也很有才略。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和金人的激烈斗爭中,他始終堅決地站在主戰派一邊。曾兩次被任命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府治江蘇南京),因籌措軍餉得力,軍用不乏,沿江諸將得以全力赴敵,取得戰果,對于抗金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紹興十四年,在福建安撫使兼福州知州任上,上疏告老。退居湖州后,繼續從事著作,在許多詩、詞里抒發了對時局的感慨以及愛國憂民的情懷。這首《水調歌頭》是一首名作。
起拍兩句“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點明時令。黃花盛開報來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寫秋景一般多寫得蕭瑟、衰颯,這里卻把秋景寫得很美,反映出詞人開朗的胸懷。其實,他的內心并不是多么恬靜,他是在為下邊的抒發感慨作反襯,上片的寫景都是這樣。“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攲斜。”點明住地。他所住的簡樸的房子,是在黃花的掩映之中,房子外邊環繞著蜿蜒的小道,這是個幽靜偏僻的所在,很適合于過隱居生活。但心情是否閑適呢?并非如此。下邊抒發出內心的感慨:“為問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西晉末年,鎮守襄陽的征南將軍山簡,好飲酒,每飲必大醉,是個很疏放的人物,見《晉書·山簡傳》。這里詞人以山簡自比,感嘆自己虛度年華,一事無成,而卻把兩鬢都拚白了。其實,他何嘗是逍遙歲月,無所事事的肉食官僚,而“拚卻鬢雙華”倒是事實。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徽、欽二帝被金兵俘擄,遷往北地。他跟隨高宗南下,駐蹕揚州,他任戶部尚書,掌握財政大權,屢向高宗陳述戰守大計,甚被親重。后在兩次建康知府任上,建樹更大。他為南宋政權拚搏了十八年之久。紹興十一年(1141)宋高宗向金國屈膝求和,達成協議。抗金名將岳飛、張憲等都被殺害,主戰文臣趙鼎等被貶官。他本人的告老引退,表面上是因為和監視地方官行動“監司”意見不合,實際上是當時政治形勢逼迫他必須離任。他在詞里所說的“流年輕度”,不是一般的謙虛之詞,而是委曲婉轉地表達出對政局的不滿情緒。他在詞作里幾次用“拚”字來表現這種情緒:“綠鬢朱顏,匆匆拚了,卻記花前醉。”(《永遇樂》)“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雙鬢成秋”(《臨江仙》),反映出他在退隱以后不平靜的心情。“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寫太湖景色。這是他隱居之地景色最美的地方。他走出了“小窗低戶”的房子,沿著崎嶇的小道來到了太湖邊上,徘徊往復,凝視著浩渺無際的滄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澈,綺麗的彩霞在波光里閃動。如此優美的景色有沒有使他忘懷世事呢?顯然沒有。他的感慨又油然而生了。
換頭三句“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上片的“流年輕度”是從時間上說的,這里的“遍天涯”,則從空間說起,再一次感嘆自己一事無成。“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的話,表明自己決心歸隱。這個決心通過“本”字來表現,顯得堅決有力。下邊陡轉:“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他郁結于心的就是這個“恨”,恨的是什么呢?恨的是在蕭蕭的寒風里,從北向南飛的新雁帶來了邊疆的信息:強敵壓境,邊馬哀怨。這里化用的是蔡文姬《悲憤詩》中的“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但加上“恨”、“悲”、“怨”幾個字,就顯得比原詩更加蒼涼激楚,構成了這幾句詞語的基調,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流露出對于當朝割讓大片土地換取偏安局面的不滿情緒。就是這個大恨梗塞于胸,使得他“小窗低戶”的房子不能安居,黃花、松竹無心欣賞,萬頃湖波也無意領略。按照宋、金和約,宋、金在陜西以大散關(在陜西寶雞南秦嶺入口處)為界,中原地區割讓唐、鄧二州(均在河南),以淮河中流為界。也就是說,南宋當時最北的邊境,如從淮陰算起,到達詞人隱居的湖州,只有七、八百里的路程,到達國都臨安(浙江杭州)也不過千里之遙。宋高宗就是愿意蜷縮在東南一隅,甘心當他的兒皇帝。這種政治局面,是當時愛國志士一致感到憤慨的。張孝祥《六州歌頭》里的幾句:“隔水(指淮河)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胡笳悲鳴,遣人驚!”正可和本詞的幾句互相映發。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詞人想起了東晉的著名宰相謝安。謝安從隱居的東山進入仕途,淝水之戰中,他作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擊潰了苻堅的百萬大軍,保障了江南。功業彪炳,名垂后世。這里詞人隱然以謝安自況。從這兩句的詞面上看,是從李太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兩句化來。李太白在安、史之亂中,也曾以謝安自比。但從兩人的政治才略來看,李白的自比似乎嫌浪漫了一些,葉夢得的自比,則較接近實際。而在南宋,即使是謝安再生,孫武重出,也不見得會被重用,來改變當時的政治局面。讀了全詞可以體會出,詞人一再在詞里表示感嘆的“坐看流年輕度”,“空飄蕩,遍天涯”的實際內容就是沒有能夠全面地施展自己的才略,建大功,立大業。他念念不忘的是收復中原,再定國家。
統觀全詞,寫景與抒情是交互進行的,而以抒發情懷為主,所寫的景只起了反襯作用,借以表現內心的矛盾,這可以說是本詞的表現手法的一個特點。語言明快,很少藻飾,而感情卻很深沉,風骨棱棱透露逸氣豪情,明顯地受到蘇東坡詞風的影響。王灼說:“后來學東坡者,葉少蘊(葉夢得的字)、蒲大受亦得六七,其才力比晁(無咎)、黃(庭堅)差劣。”(《碧雞漫志》卷二)從晁、黃、葉三家的詞作來看,葉夢得的才情并不在晁、黃之下,王灼的話似非篤論。還是關注說得好:“能于簡淡處時出雄杰,合處不減靖節(陶淵明的謚號)、東坡之妙,豈近世樂府之流哉!”(《題石林詞》),參透了葉詞境界,作出了正確評價。
上一篇:鐘振振《水調歌頭》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嚴迪昌《水調歌頭》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