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父子
【原文】
何謂五倫[1]?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何謂九族[2]?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3]。始祖曰鼻祖,遠孫曰耳孫[4]。
【注釋】
[1]五倫:又稱“五?!保捶饨ㄗ诜ㄉ鐣木?、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關(guān)系。倫,即人倫,指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應(yīng)遵守的行為準(zhǔn)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2]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本身以下的子、孫、曾孫、玄孫。也有包括異性親屬而言的,如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族,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
[3]考:對已故父親的尊稱。
[4]始祖:最初得姓的祖先。鼻:創(chuàng)始,開端。耳孫:古人稱“八世孫”。也作“仍孫”,后來泛指遠代孫。
【譯文】
什么叫做五倫?五倫就是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五種人倫關(guān)系。什么叫做九族?九族就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九輩具有血緣關(guān)系的直系親屬。最早的祖先稱為“鼻祖”,隔了好幾代的孫子稱為“耳孫”。
【解讀】
五倫是封建宗法社會里維護人們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拔鍌悺笔莻鹘y(tǒng)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guān)系,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guān)系,是狹義的“人倫”。人倫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上》。書中載,上古時候,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在《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dǎo)自己的臣民。據(jù)《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guān)系。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jié)我國以往道德關(guān)系和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chǔ)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guān)系,并提出相應(yīng)的道德規(guī)范。孟子認(rèn)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nèi)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道德和行為準(zhǔn)則。《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矩”。為臣的,要忠于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yīng)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nèi);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據(jù)孟子說,古代設(shè)立庠、序、學(xué)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一旦“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就能實現(xiàn)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2000多年來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強調(diào)用它處理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以維護和加強封建的宗法等級制度。
【原文】
父子創(chuàng)造,曰肯構(gòu)肯堂[5];父子俱賢,曰是父是子[6]。祖稱王父,父曰嚴(yán)君[7]。父母俱存,謂之椿萱并茂[8];子孫發(fā)達,謂之蘭桂騰芳[9]。喬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10]。
【注釋】
[5]創(chuàng):發(fā)明,開創(chuàng)。造:制作,建立。肯構(gòu)肯堂:原意是兒子連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里還談得上肯蓋房子。后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兒子能繼承父親的事業(yè)???,肯于、樂意。堂,立堂基。構(gòu),蓋屋。
[6]是父是子:有這樣的父親就有這樣的兒子。形容父子都很賢能。
[7]王父:祖父。嚴(yán)君:《易·家人》:“家人有嚴(yán)君焉,父母之謂也?!焙髮R苑Q父。嚴(yán),敬重。
[8]椿萱并茂:指父母都健在。古代人稱父親為“椿庭”,稱母親為“萱堂”。《莊子》中說有一種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故稱父椿庭。萱草稱為忘憂草,古代婦女又常佩戴萱草以生男孩,故稱母萱堂。因此“椿萱”代稱父母。
[9]蘭桂騰芳:蘭花和桂花都發(fā)出芳香。蘭花和桂花都有異香,常用來比喻君子賢人。晉朝謝玄以芝蘭喻子侄,五代后周竇禹鈞的五個兒子相繼登科,譽為竇氏五龍或五桂,俗傳“五子登科”。后來因此以“蘭桂騰芳”比喻子孫發(fā)達。蘭,比作蘭孫;桂,比作桂子。
[10]喬梓:二木名。喬木,枝葉高大挺拔,比喻父親。梓木:是一種落葉喬木,枝葉低俯,比喻兒子。“喬梓”比喻父子?!渡袝髠鳌分姓f,周公的兒子伯禽三次見周公,三次遭笞打。他不明白原因,商子讓他去觀察喬樹和梓樹生長的樣子,然后說:喬樹體現(xiàn)了為父之道,梓樹體現(xiàn)了為子之道。伯禽再見周公時畢恭畢敬,父親果然慈愛有加。
【譯文】
父子創(chuàng)業(yè)有成,叫做“肯構(gòu)肯堂”;父子都很賢能,就叫做有這樣的父親就有這樣的兒子。祖父稱為“王父”,父親叫做“嚴(yán)君”。父母都健在,稱之為“椿萱并茂”;子孫都發(fā)達,稱之為“蘭桂騰芳”。喬木枝葉高大挺拔,如同做父親的威嚴(yán);梓木枝葉低俯,如同做兒子的謙恭。
【解讀】
古代的官職,尤其是高官厚祿的官,大多是世襲制,也就是子承父業(yè)。然而,古代分封,封到最后就是平民了。舉個周朝的例子:天子的長子繼承的是天子,其他兒子是諸侯;諸侯的長子繼承的是諸侯,其他兒子繼承的是卿大夫;卿大夫的長子繼承的是卿大夫,其他兒子繼承的是士;士的后面就是平民了。現(xiàn)在的社會里,也不乏子承父業(yè)的,尤其是企業(yè)家,往往希望子承父業(yè),繼續(xù)把家族的事業(yè)發(fā)展壯大,但是子承父業(yè),有些是把家族的事業(yè)發(fā)展壯大了,有些是把家族的事業(yè)搞垮了、毀了。其實人人都想把家族的事業(yè)發(fā)展壯大,但是,人世間的事并不是事事都能遂人心愿的。
【原文】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11];得親順親,方可為人為子[12]。蓋父愆,名為干蠱[13];育義子,乃曰螟蛉[14]。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曹操羨孫權(quán)之語[15];生子須如李亞子,朱溫嘆存勖之詞[16]。
【注釋】
[11]不癡不聾: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阿家阿翁:即阿婆阿公。家,讀音為姑。
[12]得親順親:討父母的歡心,孝順父母。
[13]蓋父愆(qiān):矯正父親的過錯。愆,過失。干蠱(ɡǔ):指能矯正父母之過而處事有能力。蠱,惑亂,惑亂則必生事,故也以蠱稱事。
[14]義子:干兒子。螟蛉(mínɡ línɡ):《詩經(jīng)·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泵仁且环N綠色小蟲,蜾贏是一種寄生蜂。蜾贏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chǎn)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rèn)為蜾贏不產(chǎn)子,喂養(yǎng)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15]孫仲謀:即孫權(quán),名權(quán),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吳大帝。曹操稱贊孫權(quán)說:“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像劉表的那些兒子,都是豬狗。”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
[16]李亞子:即李存勖,小名亞子,五代后唐的開國皇帝。朱溫:梁太祖,五代后梁的建立者,曾與李克用長期征戰(zhàn)。嘆存勖:李存勖英勇善戰(zhàn),率兵攻破梁軍。朱溫聽到消息后,感嘆說:“生兒子就應(yīng)當(dāng)像李亞子,李家是不會滅亡的!”
【譯文】
不會裝聾作啞,就不能當(dāng)公公婆婆;討父母的歡心,孝順父母,才能在社會上做人,在家里做兒子。兒子能矯正父親的過錯,稱為“干蠱”;被養(yǎng)育的義子,稱為“螟蛉”?!吧赢?dāng)如孫仲謀”,這是曹操稱贊孫權(quán)才能的話;“生于須如李亞子”,這是朱溫贊嘆李存勖英勇善戰(zhàn)的話。
【解讀】
曹操作為一位叱咤風(fēng)云的政治人物,從古至今,人們對他的貶斥多褒揚少。人們往往會說,曹操乃亂世之奸雄。作為現(xiàn)代人,要客觀看待歷史,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和曹操處于同時代的吳國君王孫權(quán)評價曹操說:“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后漢書·許劭傳》中評價曹操“明略最優(yōu)”、“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中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jì)》中評價曹操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盡管人們對曹操褒貶不一,但是曹操在朝數(shù)十年建立了不少功績,他一生征戰(zhàn),為全國盡快統(tǒng)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fù)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原文】
菽水承歡,貧士養(yǎng)親之樂[17];義方是訓(xùn),父親教子之嚴(yán)[18]。紹箕裘,子承父業(yè)[19];恢先緒,子振家聲[20]。具慶下,父母俱存[21];重慶下,祖父俱在[22]。
【注釋】
[17]菽水承歡:吃著豆子喝著清水讓父母歡樂。菽水,豆和水,都是普通的飲食。承歡:侍奉父母使父母高興。孔子說:“吃著豆子喝著清水讓父母盡其歡樂,這就是孝?!必毷浚焊F儒生。
[18]義方是訓(xùn):用規(guī)矩和法度來教訓(xùn)。義方,指行事應(yīng)該遵守的規(guī)矩法度,后多指家教。
[19]紹箕裘:繼承祖業(yè)。紹,繼承?;?,原指簸箕。裘,原指用皮毛制成御寒的衣服。古人常用“箕裘”來比喻先人的事業(yè)。
[20]恢先緒:發(fā)揚祖先的功業(yè)?;?,發(fā)揚、擴大。緒,世業(yè)、遺業(yè)。家聲:家族世世代代相傳的聲名美譽。
[21]具慶下:父母都健在,共同歡慶。如果母亡父在,稱嚴(yán)侍下;父亡母在,稱慈侍下;父母俱亡,稱永感下。
[22]重慶下: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譯文】
吃著豆子喝著清水讓父母歡樂,這就是貧窮人家奉養(yǎng)父母的樂趣;用規(guī)矩和法度來教訓(xùn),這就是告誡父親教育子女要嚴(yán)格?!敖B箕裘”是說兒子繼承父親的功業(yè);“恢先緒”是說兒子能振興家族的聲名美譽?!熬邞c下”是父親母親都健在的代稱;“重慶下”是祖父母及父母都健在的代稱。
【解讀】
教導(dǎo)子女是人生的大事,也是影響、改變子女前程、命運的重要因素。作為父母,一定要認(rèn)真對待子女的教育。溺愛等于傷害,不僅傷害孩子而且還會傷害到自己,作為父母,一生最大的欣慰,莫過于子女賢能。對子女的教育宜松弛有度,然而嚴(yán)格的教育是對孩子負責(zé)的表現(xiàn)。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嚴(yán)格”二字,不能少。自古以來,嚴(yán)師出高徒,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父母教育子女應(yīng)該嚴(yán)格,因為規(guī)矩很重要。
【原文】
燕翼貽謀,乃稱裕后之祖[23];克繩祖武,是稱象賢之孫[24]。稱人有令子,曰鱗趾呈祥[25];稱宦有賢郎,曰鳳毛濟美[26]。
【注釋】
[23]燕翼貽謀:像燕子用雙翅覆養(yǎng)乳燕,給后人留下好謀劃。翼,遮護。貽,遺留。裕后:使后代富裕。
[24]克繩祖武:能夠繼承祖先的事業(yè)???,能。繩,繼承。武,足跡。象賢:能效法先人的賢德。象,摹擬、效法。
[25]令子:佳兒,賢郎。多用于贊美別人的兒子。令,好、美。鱗趾呈祥:子孫賢能,前途祥瑞。
[26]宦:官吏。鳳毛濟美:鳳凰的羽毛可以美上加美。比喻在以前的基礎(chǔ)上使美好的東西發(fā)揚光大。鳳毛,本意指鳳凰的毛,這里指先人遺留下的風(fēng)采。濟美,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發(fā)揚光大。濟,增加。
【譯文】
像燕子用雙翅覆養(yǎng)乳燕,給后人留下好謀劃,這是稱贊能夠讓后代富裕的祖先;能夠繼承祖先的事業(yè),這是稱贊能夠效法先人賢德的子孫。夸獎別人有佳兒,就說子孫賢能,前途祥瑞;贊揚官宦人家有賢郎,就說先人遺留下的風(fēng)采,子孫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發(fā)揚光大。
【解讀】
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賢郎是對對方的兒子稱呼。周瑜被孫權(quán)的母親,稱作周郎,也包含了對周瑜的文韜武略的贊美。歷史上的周瑜風(fēng)姿英發(fā),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并不與程普計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钡剿未鷷r,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周瑜是位值得稱贊的人物。
【原文】
弒父自立,隋楊廣之天性何存[27]?殺子媚君,齊易牙之人心何在[28]?
【注釋】
[27]弒(shì):臣殺君,子殺父母。楊廣:即隋煬帝,隋文帝楊堅的兒子,當(dāng)時人們認(rèn)為隋文帝是楊廣殺死的。
[28]媚君:逢迎取悅君主。易牙:戰(zhàn)國時齊國大臣,善于烹飪,他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烹給齊桓公吃,從而得到重用。
【譯文】
殺死父親自立為皇帝,隋朝隋煬帝楊廣還有一點人的本性嗎?烹殺自己的親生兒子逢迎取悅君主,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還有一點人心嗎?
【解讀】
弒父自立的歷史事件屢有發(fā)生。相傳第一個弒父自立的制造者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劉劭。劉劭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字休遠,劉義隆長子,母為皇后袁齊媯。元嘉三十年(453),因巫蠱之事,劉義隆欲廢太子,劉劭知道之后,遂與其弟劉浚共謀,率兵夜闖皇宮,將其父殺害,自立為皇帝,改元“太初”。劉劭因弒父篡位而導(dǎo)致眾叛親離,在位僅三月,即被率兵討逆的劉駿所擊潰,劉劭被俘后遭處斬,并被劉駿稱為元兇。為了權(quán)力,父子殘殺,是古代宮廷斗爭中司空見慣的事情。
【原文】
分甘以娛目,王羲之弄孫自樂[29];問安惟點頷,郭子儀厥孫最多[30]。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賢[31];戲彩娛親,老萊子之孝[32]。毛義捧檄,為親之存[33];伯俞泣杖,因母之老[34]。慈母望子,倚門倚閭[35];游子思親,陟岵陟屺[36]。
【注釋】
[29]分甘:分食甜品。娛目:眼前愉悅好看。弄孫自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帶著兒孫游玩,一有甜品,就分給兒孫們,小孩子高興的樣子,讓他感到非常愉悅好看。王羲之:生卒不詳,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人,東晉書法家。官至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弄孫:逗弄小孫子。
[30]問安:向長輩問好。惟:用來限定范圍,相當(dāng)于“只有”、“只是”。點頷:點頭。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厥孫最多:中唐名將郭子儀有七個兒子八個女婿,孫子有好幾十個,他不能每個都認(rèn)識,只是在孫子請安的時候點點頭。厥,其。
[31]和丸教子:唐朝柳仲郢的母親韓氏教導(dǎo)兒子非常嚴(yán)厲,常常將熊膽和成丸,供柳仲郢夜晚讀書時咀嚼,用來提神。
[32]戲彩娛親:穿彩色衣服演戲,讓父母感到快樂。老萊子:春秋末年楚國隱士。相傳隱居在蒙山之陽,自耕自食。有行孝,年七十,常穿五色彩衣為嬰兒狀態(tài),以娛父母。楚王召其出仕,不就,偕妻遷居江南。后因此用“戲彩”指孝養(yǎng)父母。
[33]毛義捧檄:東漢時期廬江人毛義,家里很窮,以孝著稱。一天府里送來文書,任命他為安陽縣令。毛義捧著文書,高高興興地前去上任。好友張奉因此看不起他。母親去世后,毛義立即辭官,以后再有征召一概不接。張奉這才明白,毛義是為了母親高興才去做官的。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討的文書。
[34]伯俞泣杖:相傳漢朝時期梁人韓伯俞,很有孝心。有一次,母親用手杖打他,他就痛哭起來。母問:“以前打你,你從來不哭,今天哭是為什么呀?”伯俞說:“以前我犯錯您打我都很痛,今天不痛,才知道母親老了,力氣也衰弱了,所以才哭泣?!?/p>
[35]倚門倚閭(lǘ):靠在大門旁或巷子口等待,表示慈母盼望子女歸來的殷切心情。閭,古代里巷的大門。
[36]游子:離家遠游的人。陟岵陟屺(zhì hù zhì qǐ):《詩經(jīng)·魏風(fēng)·陟岵》:“陟彼枯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敝妇镁釉谕獾娜讼肽罡改?。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屺,無草木的山。
【譯文】
分食甜品來欣賞兒孫們在自己眼前愉悅的模樣,是說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逗弄兒孫們的快樂;孫子前來問好,長輩只是點頭應(yīng)付,是說中唐名將郭子儀孫子多得他不能每個都認(rèn)識,只好在孫子請安的時候點點頭。唐朝柳仲郢的母親韓氏教導(dǎo)兒子非常嚴(yán)厲,常常將熊膽和成丸,供柳仲郢夜晚讀書時咀嚼,用來提神,表現(xiàn)了柳仲郢的母親的賢德;七十多歲的老萊子穿彩色衣服演戲,讓父母感到快樂,這顯示了老萊子的孝心。毛義捧著文書,高高興興地前去上任,為的是使健在的母親快樂;韓伯俞受了母親的杖責(zé)竟然哭泣起來,這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母親年老體衰,打在身上不覺得痛。慈母靠在大門旁或巷子口等待子女歸來,可以說“倚門倚閭”;離家遠游的人思念父母親,可以說“陟岵陟屺”。
【解讀】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直提倡和宣揚慈母孝子的精神。孝敬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是長輩們的最大的安慰。孝子賢孫指遵從封建禮教,絕對服從父母、祖宗的人。自古以來,不乏孝子賢孫。其中較著名之一是彩衣養(yǎng)親。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敬,靠討飯養(yǎng)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yǎng)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侍奉他們?!甭牭娜烁械剿媸莻€孝子。后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xué)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fēng)不斷吹。
【原文】
愛無差等,曰兄子如鄰子[37];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38]。長男為主器,令子可克家[39]。子光前曰充閭,子過父曰跨灶[40]。
【注釋】
[37]兄子如鄰子:兄長的兒子和鄰居的兒子是一樣的。孟子曾說:如果有個小孩爬到井旁,即將發(fā)生危險,不論是侄子還是鄰居家的孩子,都應(yīng)去救助。
[38]分:名分,輩分。吾翁即若翁: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做了一張高幾案,把漢王劉邦的父親放在上面,威脅劉邦說:“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睗h王劉邦說:“我與項王作為臣子接受了懷王的命令,相約結(jié)為兄弟。這樣,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老子,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結(jié)果項羽沒有殺劉邦的父親。
[39]主器:古代國君的長子主管宗廟的祭祀。令子:佳兒,賢郎。多用于稱贊他人的兒子。這里指一般人家的好兒子。克家:本指能擔(dān)當(dāng)家事,后也稱能繼承祖先家業(yè)的子弟為“克家子”。
[40]光前:光耀前人。充閭:喜氣充滿門庭??缭睿毫捡R奔騰時,后蹄印越過前蹄印?!霸睢奔丛铋T,指馬前蹄的空處。
【譯文】
對晚輩的關(guān)愛應(yīng)該沒有差別,自己兄長的兒子和鄰居的兒子要一樣對待;對長輩的名分應(yīng)當(dāng)相同,所以劉邦對項羽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家中的長男才能主管祭祀的禮器,家中有佳兒能繼承祖先家業(yè)。兒子能光耀前人事業(yè)稱為“充閭”,兒子的成就勝過他的父親稱為“跨灶”。
【解讀】
儒家提倡仁愛,博愛。孔子和孟子始終把普遍性的仁愛視為儒家的崇高理想。《孟子》中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斌w現(xiàn)了博愛的思想,意思是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yīng)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guān)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yīng)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小孩。孟子主張博愛,所以他在描述自己的理想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钡乃枷胧且幻}相承的。
【原文】
寧馨英畏,皆是羨人之兒[41];國器掌珠,悉是稱人之子[42]??蓯壅咦訉O之多,若螽斯之蟄蟄[43];堪羨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綿綿[44]。
【注釋】
[41]寧馨:即寧馨兒,晉代宋朝時的俗語,原意為“這樣的孩子”,后來多用于褒義,意思為美好的孩子、子弟。英畏:英俊可畏,即杰出的人物。
[42]國器:國家所需要的器材用具,即可以治理國家的人才。掌珠:掌上明珠,比喻極受疼愛的人。悉:盡,全。
[43]螽(zhōnɡ)斯之蟄蟄:像螽斯一樣眾多。螽斯,一種小蟲子。蟄蟄,眾多的樣子。
[44]如瓜瓞(dié)之綿綿:如同一根藤上結(jié)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比喻子孫繁衍,相繼不斷。瓞,小瓜。綿綿,延續(xù)不斷。
【譯文】
“寧馨”和“英畏”,都是用來稱羨別人家的兒子超凡脫俗;“國器”和“掌珠”,都是用來贊稱別人的兒子才能卓著極受鐘愛。最令人喜愛的是子孫眾多,像螽斯一樣成群結(jié)隊地集聚在一起;最令人羨慕的是子孫昌盛繁衍,如同一根藤上結(jié)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延續(xù)不斷。
【解讀】
祖輩父輩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孝順賢能,能成長為家族的頂梁柱國家的棟梁之才,將來能繼承家業(yè),使家業(yè)繁榮昌盛,為國家的發(fā)展富強盡綿薄之力。每個家庭都希望兒孫能相互包容地和自己居住在一起,特別是長輩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變老,害怕孤單,希望兒孫多陪伴。在古代的農(nóng)耕社會里,這樣的要求很容易滿足,然而在現(xiàn)在的快節(jié)奏的都市里,這樣的要求并不容易實現(xiàn)。
上一篇:幼學(xué)瓊林《疾病死喪》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xué)瓊林《科第》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