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塔
塔是佛教中一種專門建筑,是隨同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塔的梵文原名是窣堵波,是墳冢的意思,以后又譯作浮屠、浮圖等。塔最初是用來收藏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的。所謂舍利,就是佛的靈骨、佛發、佛牙等。以后比較高級的和尚死了,也建造佛塔,作為紀念性質的建筑,因而塔的數量大大增加。印度的塔傳入中國后逐漸與中國原有的建筑相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塔,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內容之一。塔以突兀高聳,直插天空的外形,與中國建筑橫向線條平緩鋪陳的格局相輝映。
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佛塔是東漢永平十年洛陽白馬寺和東漢末笮融在徐州所建浮屠祠中的塔,是樓閣式的塔,樓閣在下,塔在其上,這是中國塔的典型式樣。唐宋以前的樓閣式塔大多是木構建筑,現在留存最古老的木塔是山西應縣的佛官寺釋迦塔,外觀五層,每一層都供有佛像,周圍設有回廊,佛徒們可以沿著回廊上到每一層向佛像禮拜。
由于木塔最怕火災,不易保存,所以唐代以后,木塔逐漸被磚塔所代替,但磚塔在外表上還保持著木塔的形式。例如建于唐代的西安大雁塔,全部為磚筑造,但外觀又仿造木結構形式,用磚做出柱子、枋等木構件的式樣。這類磚塔有的在外面貼以琉璃,就稱為琉璃寶塔。這些塔的平面都是方形,對木結構的模仿只是大體意會,不追求精細的形似。唐代的塔體現了磚石結構的本色美,具有雄渾質樸的時代風格。
在這種樓閣式磚塔基礎上,又逐漸演變出一種新的塔型,特點是底層特別高,二層以上為一層層的屋檐相疊,每兩層屋檐之間的樓層變得很小,然后頂上安置塔剎,我們稱之為“密檐塔”。它的平面有四方、六角、八角等形,為磚筑造,塔內有的可以登臨,有的是一空筒。早期的密檐塔沒有其他雕刻裝飾,外觀十分簡潔,宋、遼以后,則逐漸變華麗了,在塔的基座和底層上布滿了用磚雕成的佛像和各種動植物紋樣。我國北方留存相當數量的密檐塔,多為八角形,體形高大,雕飾精美,雄健渾樸,剛勁而挺拔,顯示了塔建筑的地方特色。
在藏傳佛教流行的地區,出現了一種喇嘛式的塔,在塔的基座上有一個像寶瓶式的塔身,塔身上安置重疊的相輪和寶蓋等組成塔剎。外表多為白色,整體造型渾厚壯實,遠看十分醒目。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這類塔中體形最大的一座。還有一類金剛寶座塔,是一種由多座小塔共建在一個臺座上的塔形。而云南傣族地區還有一種與緬甸的佛塔很相似的塔,稱“緬式塔”。
塔的用途除了原來的埋藏舍利、禮佛拜佛之外,還點綴了山川名勝,而其自身也成了登臨眺覽、觀賞風景的好去處。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又兼有導航指路的功能。此外,人們還可以用塔來了望敵情、觀察風向。在中華大地上散布著各式寶塔,它裝點著祖國江山,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成為民族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四庫全書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