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遠公在廬山》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遠公在廬山中,[1]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惰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2]但愿朝陽之暉,與時并明耳![3]”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4]皆肅然增敬。
【注釋】 [1]遠公:即慧遠(334—416),東晉高僧。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幼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老莊,后從道安出家,精研般若性空之學。孝武帝太元六年(381)立東林精舍于廬山,與宗炳、慧永等十八人結白蓮社,同修西方凈土之業。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有《匡山集》。廬山:據慧遠《廬山記》說,殷、周之際,有匡俗先生隱居于此山中,后成仙而去。時人謂其居處為神仙之廬,即名山為廬山,又稱匡廬。山在今江西九江附近,為我國名山之一。 [2]“桑榆之光”二句:意思說人既到晚年,來日已無多,在學問上的造詣也就有限了。桑榆之光:日暮時,夕陽照在桑樹和榆樹上,余光不會長遠,故用來比喻人的老年。南朝宋·劉鑠《擬古詩》:“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時。”唐·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將老。” [3]“朝陽之暉”二句:早晨的太陽,隨著時間的推移,升得越來越高,變得愈發明亮。用以比喻年輕人的學業也應與日俱增,漸趨于成熟境地。 [4]高足:漢代驛傳中設高足、中足、下足三等馬,高足為上等快馬。后用以喻指高才出眾者。
【譯文】 遠公住在廬山中,年紀雖然老了,仍在講解經典矻矻不止。弟子里有懶散不努力的人,遠公便說:“老年人像落日余光,按理說不會照得久遠;只愿你們年輕人是初升的太陽,隨著時間推移那光輝越來越明亮!”拿著經書登上座位,背誦朗讀聲音響亮流暢,言詞神色十分懇切。那些卓異出色的弟子,都肅然傾聽,更增加了對他的敬意。
【總案】 慧遠好學不倦、老而猶然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但他對年輕弟子的期望與勉勵更感人。篇中的描寫細致生動,活現出一位學問精深、誨人不倦又循循善誘的慈祥長者形象。
喬力
上一篇:世說新語《過江諸人》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逸史《逸史》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