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尊處優者,終將被淘汰
原典
江南朝士,因晉中興,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余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
譯釋
這些官員從來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完全依靠俸祿供養。即使他們有田產,也是隨意交給年輕的仆役來耕種,從沒親眼見過別人挖一塊泥土,插一次秧。他們連何時播種、何時收獲都不知,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務呢?因此,他們做官時不明世務,治家時又不能處理得宜,這都是養尊處優帶來的危害!
解讀
貪圖安逸是危險的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歷史上有太多因憂勞而興國的故事,與此同時,歷史也在上演著一幕幕因安逸而亡身的悲劇。南唐后主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在貪圖安樂的心態中,他當皇帝的路不僅沒有能夠走好,而且走得相當糟糕,最后在南唐滅亡后被北宋俘虜。
顏之推在《涉務》篇中也詳細論述了“安樂亡身”的觀點。
南朝梁代末年,貴族官僚過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生活,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卻使得他們極端脆弱、愚蠢而低能。最后“侯景之亂”的爆發讓這些人一命嗚呼,化為歷史的塵埃。
梁朝的士大夫脫離并鄙棄勞動,都喜歡穿寬大的衣服系寬大的腰帶,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門乘車,進門有人攙扶伺候。他們很少獨自騎馬行動,所以無論是在城里還是在城外,幾乎都看不到騎馬的士大夫。
當時的宣城王對南朝學者周弘正很欣賞,便賜給他一匹果下馬(因騎著它能穿行于果樹下而得名)。此馬性勤勞,不惜力,健行且善走,所以周弘正出行常常騎著這匹馬,結果朝廷上下都認為他放縱豁達,不拘禮俗。于是,以車代步的人被視為正統人士,騎馬的人反倒被視為異類,更有甚者,當時的尚書郎如果騎馬,就會遭到彈劾。
當時的士大夫們一個個都細皮嫰肉,體格柔弱,承受不了步行的辛苦。由于長期缺乏勞動,甚至缺乏身體上的鍛煉,到了候景之亂爆發的時候,體質虛弱的他們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熱,結果很多人在變亂中暴病而死,這樣的下場是非常令人唏噓的。
這個可笑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安逸和奢侈的生活是人生的腐蝕劑,如果我們一味追求享受,貪圖榮華富貴,其結果不僅僅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且會落得個坐以待斃的下場。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深記取。
顏之推在《涉務》篇中還講到,為了不貪圖安逸,就要重視生產,尤其是農業生產。在封建時代,農業是民生的基礎產業,也是支柱產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父子之間就沒有力氣互相問候。所以,顏之推告訴我們,人不能養尊處優,要多多耕種勞作,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顏之推還說,古人去體驗務農的艱辛,是為了提醒自己珍惜糧食,重視農業勞動。糧食入庫要經過耕種、鋤草、收割、儲存、春打、揚場等好多道工序,可見務農不易,所以,我們怎么可以輕視農業而重視商業呢?
古代社會如此,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如今科技迅猛發展,互聯網思維正在成為主流,如果你還站在傳統的模式中不肯改弦更張,那么新事物會如潮水般襲來,將你吞沒。一個人如果只是貪圖眼前的安逸,在自己所在的領域享受曾經的成就,不求進取,最后的結果也一定是眼睜睜看著自己被這個殘酷世界淘汰。
顏氏家訓精華
養尊處優的人,享受著安逸和舒適,但卻忘記了這安逸背后的隱患。在時代巨大的浪潮中,沒有人能幸免被淘汰的危險,只有快速奔跑,才能突破萬難,永遠立于潮頭。
上一篇:《做人需要留白,做事需要留有余地》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切莫拉幫結派,親近小人》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