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注釋】
(1)《縱筆三首》寫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冬,作者時年六十四歲。今選其一、二兩首。
(2)寂寂:寂寞冷落。
(3)白須:又作“白頭”。此句幾乎全抄紹圣四年惠州所作“縱筆”中的一句。因此詩獲禍,從惠州再貶海南。作者又在《縱筆三首》中重寫,以示對權貴的抗議和蔑視。
(4)小兒:指作者第三子蘇過,他陪同父親渡海到儋耳。大兒蘇邁、二兒蘇迨留居惠州。
【賞析心得】
從紹圣四年(1097)四月,蘇軾貶為瓊州別駕,自惠州至海南儋耳,到哲宗元符二年(1099)冬,作者父子在當地草草安定下來,已近三年了。作者提筆寫此詩時,年已六十四歲。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人不勝天,胸襟再達觀,再能以苦為樂,也敵不過歲月的侵蝕,寂寞的詩人衰老了。當年揮筆“大江東去”,吟唱“千里共嬋娟”,“雄姿英發”的大詩人,如今已是天涯一角,在冬天瑟瑟的海風中,寂寞站立的一個病老頭了!但即使病中老頭,也是頑強挺立,決不屈服。所以,他又重吟:“白須蕭散滿霜風”,對朝中“弄權小人”表示抗議和蔑視。回想三年前,他就是在惠州寫了首《縱筆》,點了“滿霜風”(寓意權貴迫害),說了“春睡美”(自夸睡得美,不在乎),就惹怒了朝中小人,被貶海南,來到這儋州。“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小兒蘇過看到老父滿臉緋紅,高興地說:爸爸朱顏還在,臉色好紅潤呀!正在醉中狀態,沉浸往事的作者聽了,張口一笑,酒氣透出,兒子醒悟:誤會了,原來父親是喝了酒,臉上朱顏是酒紅呀!
(二)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顯宰官身。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注釋】
(1)烏角巾:即方巾,為古代隱士或官吏閑居時的頭服。
(2)緣:因為。宰官身:引自《法華經》:“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眾生說是經典。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作者借此自喻。宰官:泛指官吏。
【賞析心得】
作者貶在儋州,著書寫詩之余,閑散無事,出來散散心。他一出門,就引起一番熱鬧,“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顯宰官身”。當地父老都圍觀上來,爭著看看這位頭戴烏角巾的先生,竊竊私語,傳說著這位北邊天子身邊來的曾當過宰相的先生,肚中可有大學問,寫得一手好字、好詩、好詞、好文章哩!“父老”熱議,引發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想當年,仁宗皇帝初讀蘇軾、蘇轍兩兄弟制策(即代擬的圣旨),曾經說過: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章,宮中讀之,進膳忘食,稱為天下奇才。兩帝俱知蘇軾兄弟有才,但他倆卻與“宰官身”擦肩而過,雙雙落得被貶海峽兩岸(蘇轍同時被貶雷州,兩兄弟隔海相望)的悲慘命運。
先生一邊沉思,一邊前行。走至偏僻的小溪畔,圍觀的人漸漸散了,四周歸于一片寂靜。“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夕陽西下,作者一人站在溪邊古道的三叉路上,久久佇立,來往行人屈指可數。從剛才的熱鬧非凡,到眼前的荒涼冷落,幾乎就是詩人一生的縮寫。王安石感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一代文豪,就這樣被拋棄在天涯海角的斜陽古道上,無所作為地數行人。這是詩人的不幸、社會的不幸、民族的不幸!
上一篇:蘇軾《縱筆》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汪元量《醉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