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2)。
無數鈴聲遙過磧(3),應馱白練到安西(4)。
【注釋】
(1)“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涼州為唐代西北邊防重鎮,距長安僅500余里,為唐都的重要屏障,也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2)蘆筍:初生蘆葦根上長出的嫩芽。
(3)磧:沙漠。
(4)白練:經過煮白的絲織品。安西:唐方鎮名,稱安西都護府,統轄龜茲、疏勒、于閬、焉耆四鎮地。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賞析心得】
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兵敗自殺,歷時九年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但唐朝元氣已大傷,長達130余年的貞觀、開元盛世一去不返。接著的是內部藩鎮割據加劇,外部吐蕃連年攻占西北各地,一度攻入長安。三年時間內,西北數十州完全被其占據。吐蕃兵團長驅直入,在關中地區攻城略地,燒殺擄掠,游騎時不時還直達國都長安城下,騷擾示威。過去繁華富庶地帶,現在是滿目荒涼。地方官員和將領唯一能做的就是“城門緊閉”。朝中皇帝和大臣,除全力謀和之外,別無良策。至德宗建中四年(783),唐朝與吐蕃會盟,竟默然承認吐蕃所占之地,事后也不爭取收回。唐王朝還與之簽訂了清水之盟,同意吐蕃、回紇以馬匹不等價與唐交換絲綢。這種局面自唐代宗永泰二年(766)涼州失陷,直到敬宗寶歷元年(825),已維持整整六十年,張籍寫這首詩時已近花甲,滿頭白發了。
“邊城暮雨雁飛低”,吐蕃攻陷涼州以后,東移的邊城,在夜幕降臨下暮氣沉沉,天上下起了微雨,高飛的大雁在大氣壓力下只能在低空盤旋。詩人遠看涼州,心中感到沉重的壓抑,覺得這種暫時的安寧是不穩定的,隨時都有可能被攻掠者打破。“蘆筍初生漸欲齊”,一看近處河邊初生的蘆筍已在發芽,競相抽枝吐葉,漸漸快要長齊了,勃勃生機呈現出一片春天生氣。“無數鈴聲遙過磧”,側耳一聽,無數的駝馬鈴聲從遠處傳來,告訴人們,駝(馬)隊長途跋涉,正在穿越浩瀚沙漠,向西而去。抑郁中的詩人忽然醒悟到,他正站在著名的絲綢之路上啊!大地回暖,春光明媚,按以往的景象,這里應該是駝鈴不斷,商賈往來,熙熙攘攘,馬背駝載,將一匹匹雪白的絲綢運往安西,向西、再向西啊!
可是現在邊城荒涼蕭瑟,絲路多年斷絕,路上人跡稀少,已不見當年的繁忙。那遠去的駝隊運去的又是什么呢?即使是白練,也是不等價、不公平的交換,相當于給吐蕃的貢品啊!
作者在這首詩中,情緒壓抑,倍感屈辱,完全發揮不出邊塞詩中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只是對當權者茍安的憤懣與抨擊。官小位卑,已到晚年,詩人對國家統一和人民安居仍然念念不忘,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二)
鳳林關里水東流(1),白草黃榆六十秋(2)。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3)。
【注釋】
(1)鳳林關:在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北,當時為唐朝和吐蕃交界處。
(2)白草黃榆:泛指失陷邊地的一草一木。六十秋:泰安二年(766)邊地失陷至此詩寫作的寶歷元年(825),涼州等地尚未收復,整整六十年。意思是關外的一草一樹,已在異族占領下度過了六十個春秋。
(3)解道:想到。取:意為收復。
【賞析心得】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這兩句是寫鳳林關失陷,被吐蕃占據整整一花甲,逾六十年了。莊稼地無人耕種,早已荒廢,關里水向東,白白地流淌。野草一年年枯榮,樹木任其生長。若流水有情,草木有心,對此歲月蹉跎,也要為之扼腕嘆息。“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可諸將承受著君主的恩澤,卻對此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坐擁高牙,敵愾俱忘。六十年來,竟然沒有一人想到要將失陷的涼州奪回來。作者憤慨譴責之情溢于言表。深入推究,諸將這樣無所作為,又是誰容忍的呢?還不是在朝當政。詩人微諷之意,自在弦外。
上一篇: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權德輿《嶺上逢久別者又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