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天下
中國古人關于“世界”的概念。秦漢以前,“天下” 指華夏與四夷所居之地,即中原及其周邊的地區和國家。孟子說: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也就是說,人組成家,家組成國,國組成 “天下”。在當時一般人的心目中,“天下” 都在天子的統治之下,故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的說法,而帝王南面稱孤,也就是“王天下” 或 “得天下”。《禮記·曲禮下》: “君天下曰天子?!?有少數哲學家猜測,“天下”比人們想象中的大得多,如莊子就說,“天下” 在宇宙之間,就如同蟻穴之在大澤之中; 鄒衍也說,儒者所說的 “中國”,實際上只占“天下” 的八十一分之一。但是,這種未經經驗證實的 “天下” 概念理所當然被大多數人視為 “不稽之談”。秦漢以后,隨著對外交往范圍的擴大,中國人的 “天下”概念也逐漸擴大。尤其是通過絲綢之路,開通了中國與西亞、非洲、歐洲各國文化交流,中國人眼界大開,開始看到中國以外的“天下”。公元一世紀末,東漢西域都護班超曾派遣使者前往羅馬帝國 (當時稱 “大秦”),因故未能到達目的地。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安東尼卻在公元二世紀中葉派遣使者來中國報聘,向漢桓帝饋贈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禮品。不過,由于當時交通技術的限制,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還是相當有限的,“天下” 一詞,主要還是指中國及其周邊國家,也就是中國天子直接和間接所擁有的地域。故傳統士大夫常說“以天下為己任”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之類的話。這個 “天下” 比今天的“中國”大,但與今天的 “世界”概念卻不能對等。直到近代,大多數中國人的 “天下” 概念才完全和世界接軌。
上一篇:禮俗學·禮制·墓葬
下一篇:哲學·命題·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