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溪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方苞撰。方苞(1668~1749),字鳳九,號靈臬,亦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三年進士。康熙五十年,因曾給戴名士《南山集》寫序而被捕,部審擬斬。經李光地竭力營救,又因他文章寫得好,特命他以白衣入南書房當值。康熙六十一年任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元年升為內閣學士。乾隆年間升禮部右侍郎。方苞被人尊為桐城派的創始人,其實他本人生前并沒有自樹宗派的想法。關于文章,他提出“義法”之說,并解釋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后》)義法就是既要有內容,又要講形式,而且形式應該符合內容的要求。他認為作文章,要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并重。但是在方苞的創作實踐中,文論和其他論說文大多缺乏深刻的內容。倒是敘事抒情的短文有一些雅潔平實的佳作,如《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等。方苞的文集,最早是他的門人程崟編的《望溪先生文偶抄》,共收380余篇,于乾隆十一年刻印。咸豐元年,桐城戴鈞衡以《偶抄》為底本,加入輯得的詩文,編刻了《望溪文集》,包括正集18卷,外文10卷,補遺2卷,年譜2卷。此書還有清末江寧書局刻本、《四部叢刊》影印原刻本、《四部備要》排印本。此外,光緒年間有孫葆田所輯《望溪文集補遺》1卷,有《孫氏山淵閣叢刊》本;近人劉聲木所輯《望溪文集再續補遺》4卷和《三續補遺》3卷,有《直介堂叢刻》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劉季高點校《方苞集》。
上一篇:《有效公共關系》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望舒詩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