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醉上山公馬(2),寒歌寧戚牛(3)。
空吟白石爛(4),淚滿黑貂裘(5)。
【注釋】
(1)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七篇。
(2)山公:即山簡(字季倫),西晉名士、大臣山濤之子。晉惠帝永嘉三年(309),簡出任征南將軍,鎮(zhèn)守襄陽。“于時四方寇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懼。簡優(yōu)游卒歲,唯酒足耽。”(《晉書·山簡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山簡)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fù)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古時的一種頭巾)。舉手問葛疆,何如并州兒?’高陽池在襄陽,疆是其愛將,并州人也。”從此,便以山簡嗜酒,醉后常倒戴頭巾,倒騎馬來形容醉后瀟灑可掬的形態(tài)。
(3)寧戚:春秋時齊國大夫。原為衛(wèi)國人,一作寧武。他懷才不遇,隱于商賈,宿齊東門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聞而異之,謀于管仲。管仲根據(jù)他的特長,向桓公推薦,遂任為大田(農(nóng)官),主管農(nóng)事生產(chǎn)。
(4)白石爛:寧戚欲仕齊,候桓公出,牽牛叩角而歌曰:“南山粲,白石爛。短布單衣裁至骭。生不逢堯與舜禪,長夜漫漫何時旦?”
(5)黑貂裘:《戰(zhàn)國策·秦策》: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
【賞析心得】
李白《秋浦十七首》中,這是唯一沒有描寫秋浦風物,而又連用三個典故的一首絕句。大多數(shù)選本未選這首,其實,這一首恰恰突出反映了他在秋浦的真實心境,也集中反映了他的歷史觀和從政水平,很值得探討。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絕句開首兩句,就提出兩個歷史人物的典型事跡。一個是西晉末年的山簡(字季倫),另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寧戚。山簡在荊州時,時常出去酣暢飲酒,雖酩酊無知,尚能倒戴頭巾,倒騎馬背而歸。而寧戚原是春秋衛(wèi)國人,他懷才不遇,隱于民間,知齊桓公為首開春秋時代大國爭霸的第一霸主,又有管仲輔佐,厲行改革,齊國日益富強,故伺機向管仲、桓公自我推薦,為齊大夫,一展平生抱負。“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后兩句,一句仍是寧戚之事,另一句則是戰(zhàn)國時蘇秦在秦求仕碰壁之典故。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人,從師鬼谷子,研讀縱橫之術(shù),游說于亂世中求存圖強、爭雄稱霸的各國諸侯之間。他向秦惠王上書十次,意見始終未獲采納。這時,他穿的黑貂皮裘也破損了,帶去的百斤黃金也用盡了,只好打著綁腿、穿著草鞋、背著書囊狼狽回家。這首絕句,就這么簡單,講了三個歷史人物并不完全的歷史故事。但我們認為,通過詩人引用三個人物的視角,卻可以窺見天才詩人對他們的評價并不全面。山簡、寧戚和蘇秦他們都是我國歷史上有所建樹的政治人物,但他們的成功或瀟灑與詩人的情況卻迥然不同。
先談山簡,他是名門之后,晉朝大臣山濤之子。山濤曾為晉朝吏部尚書,即現(xiàn)在的“組織部長”,他有一個最出名的典故,就是“山公啟事”,每選拔人才,必親自加評論,薦賢舉能,知人明鑒。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選拔公示”吧!所以,山簡連同他的兒子山遐(字彥林,即山濤之孫),都是幸運的官后代,仕途亨通,他們自己也爭氣,為官尚能公正自潔。然而,山簡又是不幸的,西晉末年,八王之亂長達十六年,國力消耗殆盡,四方寇亂,天下分崩,朝野畏懼。山簡雖身為西晉大臣,為統(tǒng)率荊湘交廣四州大都督,卻也無回天之力。在這種形勢下,他只有“優(yōu)游卒歲,唯酒是耽”。他的“醉”及“瀟灑”都是假的,只不過是掩飾內(nèi)心深處的“無奈”罷了。詩人李白所處的時代,也面臨安史之亂,就像山簡不能制止八王之亂一樣,作為一介布衣,秋浦游客,他更不能有所作為,也只能飲酒酣暢,寄情山水,詩人說,“醉上山公馬”,這倒說出了他們的共同之點。
蘇秦、寧戚可就完全不同了,他們都是奮斗型成功的歷史人物。蘇秦說秦失敗后,并未結(jié)束。他回到老家,連父母、妻嫂都給予白眼,但自己毫不氣餒,連橫轉(zhuǎn)為合縱,調(diào)整策略方向,刻苦鉆研兵法,懸梁刺股。一年之后,重新出山,終于獲得成功,拜為燕、趙、韓、魏、齊、楚合縱約長,身佩六國相印。秦國15年內(nèi)不敢兵出函谷關(guān)。
寧戚仕齊,故事同樣曲折。寧戚本衛(wèi)國人,長途跋涉到齊,以放牛尋覓仕齊機會。一天,齊國相君管仲出城至峱山,寧戚短褐單衣、破笠赤腳,放牛山下,求見管仲。管仲問其所學,應(yīng)對如峱,就留下書簡約他三日后等齊桓公來時交呈上去,等齊桓公乘興到時,他又故態(tài)重演,短褐單衣,破笠赤腳,走在路旁,敲著牛角,唱著歌兒:“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桓公聽了,命左右將其擁至車前,問他為什么要譏刺時政。幾乎要斬他。寧戚卻毫不害怕,待到松綁之后,他才從懷中取出管仲的推薦書,并說:“我聽說賢君擇人為佐,賢臣擇主而輔,若君好諛惡直逼我,那我寧死也不出相國之書!”寧戚的話與我們現(xiàn)在改革的雙向選擇何其相似!于是,桓公于燈燭之下,遂拜寧戚為大夫。
由此看來,詩人李白與蘇秦、寧戚的求仕展志之路大相徑庭。首先,時代形勢不同,蘇、寧兩人處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國諸侯求存圖強,成就霸業(yè),求才若渴,而李白卻處于大唐王朝即將從巔峰跌落的前夕,皇帝昏庸,奸相當?shù)溃瑝褐迫瞬牛氯月贰F浯危笫送緩讲煌LK、寧兩人不怕挫折、百折不撓,想方設(shè)法達到進取目的,可李白卻天生傲骨,詩才橫溢,皇帝老子激賞,宰相大人磨墨,怎么會有“黑貂凋敝”“懸梁刺股”“短褐單衣,叩牛寒歌”那些事兒。第三,輔佐對象雙向選擇。“鳥擇良木而棲”,輔佐誰?這是有無政治頭腦的關(guān)鍵標志,蘇秦說秦失敗,馬上轉(zhuǎn)向六國;寧戚有了相君管仲的推薦,還要反向考核齊桓公。后來的事實證明,詩人李白并不具備這樣的政治素質(zhì)。永王李璘起兵,派人說動李白入幕,詩人不假思索,便欣然前往,這就鑄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悲劇——流放夜郎。而與他同隱的許巢父,則就理智回避,沒有卷進去。他不知道,天下大亂,當務(wù)之急不單是平安史之亂,最重要的是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大業(yè),誰背離這個方向,誰就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李白政治上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1)
淥水凈素月(2),月明白鷺飛(3)。
郎聽采菱女(4),一道夜歌歸(5)。
【注釋】
(1)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三首。
(2)“淥水”句:碧綠溪水比明月更清澈。
(3)“月明”句:明月之夜,男女采菱,互相對歌,驚動白鷺飛了起來。
(4)“郎聽”句:采菱郎一邊采菱,一邊側(cè)耳傾聽采菱女美妙、動聽的采菱歌。
(5)“一道”句:采菱結(jié)束,滿載而歸,男女對歌,一路唱著返家。
【賞析心得】
當菱角熟了的時候,吳楚風俗,男女無間,相與采之,并唱菱歌互為問答。這首小詩,就生動描寫了月明之夜采菱歸來的生動場面。“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這兩句靜中有動,先靜后動。月光灑落江面,碧綠的溪水映照著夜空,水中的明月比天上的那輪更為素凈清澈。宿眠在岸邊的白鷺在明月下突然一只只撲騰飛起,是誰驚醒了它們?“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啊,原來是滿載而還的采菱晚歸男女,他們一邊走一邊對歌,一道回家,間或歡聲笑語,一路嬉鬧,可把那些睡眼蒙眬的白鷺嚇壞了。
(三)(1)
爐火照天地(2),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3),歌曲動寒川。
【注釋】
(1)這是《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四首。據(jù)《新唐書·地理志》:秋浦有銅有銀,是唐代銅、銀產(chǎn)地之一,此詩詠鼓鑄冶煉之景。
(2)“爐火”、“紅星”兩句。爐火:冶煉之爐火。紅星:火星。這兩句是說,冶煉的爐火照亮了天地,冶煉爐中的火星在紫色煙霧中迸射飛濺。
(3)赧郎:被爐火映照得臉色赤紅的年輕冶煉工人。這兩句是說,明月之夜,年輕的冶煉工人被爐火照得赤紅,一邊揮汗勞動,一邊大聲歌唱,那熱烈粗獷的歌聲,好像把寒冷的河水都震動起來了。
【賞析心得】
這是一幅描寫古代冶煉工人,于寒夜明月下,高歌勞動場面的壯美圖畫,它在李白的眾多詩歌中僅此一首,就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是罕見的,因而極富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人描寫出壯觀的冶煉場面,紅彤彤的爐火照亮了天地,爐中的火星在熱氣騰騰的紫煙中迸射飛濺。“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詩人以無限深情,熱烈贊美年輕的勞動者,爐火映照和緊張操作,使這些赧郎臉上泛著紅光,即使明朗的月光,此時也黯然失色。他們一邊揮汗勞動,一邊愉快歌唱。那粗獷豪放的歌聲,在寒冷的江面激蕩,似乎把江水都震動起來了。
這首小詩,就是一首勞動贊歌。天才的詩人將古代冶煉工人稱之為赧郎,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名詞,它將冶煉勞動者的高大健壯、羞澀、純真的形象展現(xiàn)無遺,同時又深刻揭示了他們愉快歡樂、純真無染的內(nèi)心世界。
上一篇: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韋應(yīng)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