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亦題《扁鵲治病》。戰(zhàn)國寓言小說。韓非撰。原載《韓非子·喻老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劉向《新序·雜事二》、《文選·七發(fā)》注和《養(yǎng)生論》注皆載錄。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李格非等主編《文言小說》皆錄入。扁鵲,姓秦,名越人,又稱盧醫(yī),鄚縣(在今河北省任邱縣)人,戰(zhàn)國時名醫(yī)。蔡桓公,春秋時蔡國國君,與魯桓公同時,與扁鵲相去近二百年。《史記·扁鵲列傳》作齊桓侯,時間亦不合。扁鵲的診斷本領也寫得過于神奇,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可知本篇故事或源于傳說,或依托比附,有韓非的虛構成分。作品描寫: 扁鵲去謁見蔡桓侯,在旁邊站了一會,說君王有病在皮膚里,如果不醫(yī)治恐怕要加重,蔡桓侯說他沒有什么病。過了十天,扁鵲又去拜見蔡桓侯,說君王的病已蔓延到腸胃里去了,再要不醫(y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侯仍是不予理睬,并且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一見蔡桓侯,扭頭便走。桓侯派人查問原因。扁鵲說君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無法治療了。過了五天,桓侯病情惡化,派人找扁鵲,扁鵲已逃亡他國,于是桓侯便死了。這則寓言通過“扁鵲說病”、桓侯忌醫(yī)的情節(jié),恰好說明了《老子》的“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的旨義。文筆詼諧而又有機趣,巧妙地嘲諷了蔡桓侯的冥頑不化。一切事物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若能尋見了它發(fā)生的根源,把握了它發(fā)展的趨勢,就可以在開始時給它施加影響,引導它朝著有益的方向發(fā)展。難事必定作于易,大事也必定作于細,要“早從事焉”。韓非在這里發(fā)揮的唯物主義原則,對人很有啟發(fā)性。這則寓言,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曲折動人。蔡桓侯的剛愎自用、麻木不仁、前倨后恭、貪生怕死之精神面貌; 扁鵲敢于直言,不諱疾病真相,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精神,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蔡桓侯和扁鵲的“兩種性格的沖撞,產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詼諧與諷刺,幽默與嚴肅,相反相成,使人忍俊不住掩口而笑,又不禁掩卷沉思。” (楊太辛語) 魏源《行路難》 (十三首之六)“扁鵲見田侯”,則是據此故事寫成的。
上一篇:《先秦·扁鵲見秦武王》簡析
下一篇:《秦漢·括地圖》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