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錄》的主要內容,《東華錄》導讀
《東華錄》是摘抄清代實錄、官書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料長編。清蔣良騏撰。乾隆三十年(1765),蔣任國史館纂修官期間,閱覽歷朝實錄、紅本和各種官書,抄錄清代太祖天命、太宗天聰、崇德、世祖順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五帝六朝史料,成書32卷。因國史館設在東華門內,故名 《東華錄》。本書作者,不少人誤認為是蔣良驥,據考,蔣良驥為良騏仲弟,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時史館未開,不可能在史館供職,不存在纂輯《東華錄》之事,故《東華錄》的作者應為蔣良騏。本書最早有乾隆三十年如不及齋刻本 (12冊)。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排印點校本。蔣氏開創的這種清史史料長編體例,為后來的史家所沿用。光緒年間,國史館編修王先謙“病蔣氏簡略,復自天命至雍正錄之加詳”,擴為195卷,并與其自輯的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及潘頤福所輯的《咸豐朝東華錄》合編為《十一朝東華錄》。宣統元年(1910),朱壽朋又編輯了《光緒朝東華錄》。《東華錄》遂貫穿有清一代。
蔣良騏(1723—1789),字千之,一字嬴川,廣西全州人,出身仕官家庭。蔣才思宏富,被譽為當時粵西文人之冠。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選庶常館,授編修。乾隆三十年,任國史館纂修官,參加 《名臣列傳》的撰寫。后晉升內講,擢侍郎、鴻臚寺少卿、太仆寺卿等職。官至通政使。著有《下學錄》、《京門草》、《傷神雜詠》、《覆釜紀游》諸書。領銜纂修乾隆 《全州志》。
本書32卷,約31萬字。計天命1卷,天聰2卷,崇德1卷,順治4卷,康熙16卷,雍正8卷。本書敘事起于太祖天命元年 (1616),迄于雍正十三年(1753),包括入關前后五帝六朝史事,年經月緯,約略可觀。本書較后出王氏《東華錄》相對簡略,但也有王錄不及之處。
第1,蔣錄保存傳本實錄缺載或載而不詳的 一些重要史料。因《清實錄》幾經修改,蔣錄所依據的是未修改前的實錄,為王錄所不及。清史專家孟森指出:“蔣錄雖簡,而出于王錄以外者甚多,且多為世人所必欲知之事實。”如順治時弊政之一的逃人法。王錄不詳,蔣錄卷7則輯錄了順治十二年(1655)給事中李裀抨擊逃人法之奏疏,內容較詳,是研究逃人問題的重要史料。再如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歷帝致吳三桂書,既指責吳“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叛明降清,又希望通過吳能使自己“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圣朝”,以保全其性命。此信明季史籍失載,而《清實錄》存之,《清實錄》修改后,唯蔣錄卷8存留。又如卷30雍正七年(1729)七月,湖廣總督邁柱奏苗疆事宜,王錄不載,而蔣錄敘此事甚詳,為研究雍正初年西南改土歸流提供了重要史料。蔣錄中還有不少是反映清初社會經濟、政治情況的重要史料,皆為王錄所缺載。
第2. 蔣錄并非專抄實錄,亦采紅本及其他官書。其自序說:“凡私家著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實,惟以實錄、紅本及各種官修之書為主。”所錄順康間許多史料均標明出自紅本。如卷7順治十二年(1655) 十月給事中張文光請遇官員病故,照品填給勘合疏;卷11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十八日,副都統紀爾他布等敗劉國軒事,等等,均注“紅本” 二字。紅本即是經過皇帝批示過的題本。此外,蔣錄還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獻,如順治元年(1664)七月史可法答多爾袞書,按語云:“史公答書實錄不載,其原札尚存內閣.……今恭錄于左。”此書乾隆時已不易得,今能見之,全賴蔣錄。蔣錄還涉及官書以外的記載。如卷14康熙 二十七年(1688) 二月,御史郭琇參劾大學士明珠之奏疏原文,反映了清初統治集團內部的派別斗爭,而“郭琇疏稿,實錄未載”,內閣亦未存原檔,蔣是從郭琇《華野集》中錄出來的。
第3.蔣在史料考訂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全書有幾十條按語和夾注。如卷6順治六年(1649) 十月,“壬辰申刻,京師地震二次,起東北迄西南”。下注:“以前災異俱未錄,書地震自此始。”全書的按語和夾注,按內容可分以下幾類:(1)注釋;(2)補充史料; (3)史實考訂; (4) 說明史料出處; (5) 勘誤。
蔣良騏《東華錄》摘自清代重要歷史檔案,具有較高史料價值,是研究清史的第 一手材料,在史料的考訂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更增強了該書的可靠性。因此,王錄雖行,蔣錄不廢,二者可以相互彌補。
參考文獻
- 傅貴九:《〈東華錄〉編纂者蔣良騏全州故里考察紀實》,《文獻》,1986. 4。
上一篇:《東京夢華錄》的主要內容,《東京夢華錄》導讀
下一篇:《東華續錄》的主要內容,《東華續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