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蕭綺
《拾遺記》者,晉隴西安陽人王嘉字子年所撰,凡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皆為殘缺。
當偽秦②之季,王綱遷號③,五都④淪覆,河洛之地,沒為戎墟⑤,宮室榛蕪,書藏堙毀⑥。荊棘霜露,豈獨悲于前王;鞠為禾黍⑦,彌深嗟于茲代!故使典章散滅,黌館⑧焚埃,皇圖帝冊,殆無一存,故此書多有亡散。
文起羲炎⑨已來,事訖西晉之末,五運因循,⑩十有四代。王子年乃搜撰異同,而殊怪必舉,紀事存樸,愛廣向奇,憲章稽古⑾之文,綺綜⑿編雜之部,《山海經》⒀所不載,夏鼎⒁未之或存,乃集而紀矣。辭趣過誕,意旨迂闊,推理陳跡,恨為繁冗,多涉禎祥之書⒂,博采神仙之事,妙萬物而為言,蓋絕世而弘博矣。
世德陵夷(16),文頗缺略,綺更刪其繁紊,紀其實美,搜刊幽秘,捃采(17)殘落,言匪浮詭,事弗定誣,推詳往跡,則影徹(18)經史;考驗真怪,則葉附圖籍(19)。若其道業遠者,則辭省樸素,世德近者,則文存靡麗,編言貫物,使宛然成章,數運(20)則與世推移,風政(21)則因時回改。至如金繩鳥篆(22)之文,王牒蟲章(23)之字,末代流傳,多乖曩跡(24),雖探研鐫寫,抑多疑誤,及言乎政化,訛乎禎祥,隨代而次之。土地山川之域,或以名例相疑;草木鳥獸之類,亦以聲狀相惑,隨所載而區別,各因方而釋之,或變通而會其道,寧可采于一說。今搜撿殘遺,合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錄焉。
(《拾遺記》)
注釋①這篇序文指明《拾遺記》有三個特點:一是“愛廣”、“博采”,故而“弘博”;二是“向奇”,多涉禎祥、神仙;三是“紀事存樸”,文筆簡古。這是當時筆記的共同特點。由此走向極端:“弘博”變為“繁冗”,“向奇”顯得“浮誕”,“樸素”而不“靡麗”。蕭綺主張:一要“紀其實美”,二要“考驗真怪”,三要“文存靡麗”。②偽秦——指十六國時的苻秦。③王綱遷號——改朝換代。④五都——指長安、譙、許昌、鄴、洛陽五個都市。⑤戎墟——戰爭的廢墟。⑥堙(yin)毀——埋沒、毀滅。⑦鞠為禾黍——鞠,窮困,引申為荒蕪之意。禾黍,含有離黍之悲的意思。《詩·王風·黍離》篇序云:“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⑧黌(hong)館——古時的學校。⑨羲炎——伏羲氏、炎帝,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的君王。⑩五運因循——此指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屬性的相生相克的循環變化,比附歷史上王朝的更替。(11)憲章稽古——使人效法,與古相合。《禮記·儒引》:“古人與稽。”(12)綺綜——美麗,有文采。(13)《山海經》——作者不詳,原出于先秦,秦漢間又有增益。記述了古代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產等,多載異物和神奇靈怪,保存了遠古神話傳說。(14)夏鼎——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時奉為傳國之寶。(15)禎祥之書——記錄吉兆的書籍。(16)陵夷——同“陵遲”,迤邐漸平,引申為衰頹。(17)捃采——收集。捃(jun),拾取。(18)影徹——依照、遵循。影,物體投影;徹,道,軌轍。(19)葉附圖籍——依附圖畫書籍。葉(xie)附,猶言依附、根據。(20)數運——氣數、命運。(21)風政——風俗、政治。(22)金繩鳥篆——古代帝王舉行封禪儀式,以金為繩編連玉簡,叫做策。將策放在玉匱中,再以金繩纏繞。鳥篆,指篆書。索靖《草書狀》:“倉頡既生,書契是為,科斗鳥篆,類物象形。”(23)玉牒蟲章——玉牒,古代帝王封禪郊祀時用的文書。蟲章,以蟲書(秦時八種書體之一)寫成的文章。(24)多乖曩跡——多半違背從前的字跡。曩(nang),以往。
上一篇:《正午牡丹》原文|賞析
下一篇:《楚莊絕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