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編》簡介|鑒賞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明孫能傳撰。全書分“帝王”、 “宮掖”、“政事”、“職官”、“財賦”、“兵戎”、“刑獄”、“說詞”、“人事”、“邊塞”、“工作”、“雜事”十二類,計四十一卷。有明萬歷四十一年孫能正鄂靴堂刻本,清光緒刻本。
《四庫全書總目》說此書分十二類“每類各為子目,凡七十有四。俱雜采古來設奇應變之事,間附評語。其凡例有曰:‘期于盡事而止,不復注所出書。’又曰:‘所采事多斷章取義,其始末應述,不及致詳。’又曰:‘是編雅俗并收,事多踳駁,但取益人意智,真贗勿問之矣’云云。是其書之不足據,能傳已自言之矣。”此書確如此說,所錄皆不注出處,所錄專取古人臨事之智分類陳述。清光緒刻本的《重刊益智編序》中說當時朝廷“戎政不修,邊事日非,東林浙黨門戶之禍,而神宗好勝蓄疑,不能有所振制刷。晚年,礦稅加賦,天下蕭然,民生坐敝。公秩卑言微,自以不獲見諸行事,于是作為此書,自全君、翼儲以迄用人、理財、治兵、弭盜、籌邊諸大政,舉昔賢之謀猷,作后人之刑范以庶幾乎。”故書中所選錄的絕大部分都是與國家的政治、財政、邊關防守等大事有關的。如“善諫”類中記“齊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縛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知從何肢解始也?’”景公聽了這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一段就寫出了晏子之智,能夠使人君領悟,從而使朝政清明。再有寫三國時劉備的大臣簡雍用巧妙的比喻來說服劉備不犯錯誤的故事亦是如此,故事寫“蜀天旱禁釀酒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釀具,欲令與作酒者同罰。簡雍與先主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 ‘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何以知之?’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還有記楚莊王的愛馬病死,欲以大夫禮行葬,左右諫之,王下令有敢諫者死。后優孟大哭,提出要用人君禮葬之,從而使莊王悔悟,亦是此類。這種輔國之智是表現在多方面的,有的是革除地方以至國家的惡俗的,如西門豹革除“河伯娶婦”的惡俗,柳子厚革除柳州人質錢約期不還其子女淪為奴婢的惡俗。以及管仲助齊桓公革“一國盡服紫”的惡習等等。有的是用智謀保護朝廷重臣,使他們能免受無辜的殺戮,如“德宗初以山陵近禁人屠宰,郭子儀之隸人潛殺羊載以入城。金吾將軍裴谞奏之,或謂曰:‘君獨不為郭公地乎?’谞曰:‘此乃以為之地也,郭公勛高望重,上新即位,以為君臣附之者眾,吾故發其小過,以明郭公威權不足畏也。如此上尊天子下安大臣,不亦可乎?’”有的乃是寫兵家之事中的有智謀者,如戰國時齊國的大將田單設反間計和激將法大破燕軍,收復了為燕軍所占的十余城,且是在敵強我弱、重兵壓境的艱難環境之下取得這輝煌的勝利的。
此書在輯錄中,皆圍繞智展開,但凡有智的,皆輯錄,不管其長短。人物形象也因為其智而頗有神。
上一篇:《百花魁》簡介|鑒賞
下一篇:《碎簪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