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平淡入調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易安居士李氏,趙明誠之妻,《金石錄》亦筆削其間。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 《永遇樂》詞……。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張端義 《貴耳集》 卷上)
【詞例】
永 遇 樂
李清照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解析】雖然詞的發展深受花間“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的詞風影響,往往以艷麗為本色,但實際上,有不少詞人卻走的是另一條道路。李清照的“易安體”詞就顯豁地體現出明白如話,不假雕飾,清淡白描的美學風貌?!队烙鰳贰?即是范例。通讀全詞,仿佛目睹了一位憔悴的孤舟嫠婦在輕輕地嘆息,嘆息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飽經憂患之后漠然的心緒。為什么我們能夠讀其詞而睹其人?這就是因為 《永遇樂》 的遣字造句極其熨貼地吻合了詞心。唯有平平淡淡才是真。起句就發出一聲不經意卻飽含悵惘與痛苦的喟嘆:“人在何處”。接著面對眼前落寞的場景,借回憶昔日繁盛的汴京,娓娓道出個中感受,其間皆用極平常極淺俗之語。如“次第”,即是“進展之辭,猶云接著也,轉眼也”,當時的口語 (見張相 《詩詞曲語辭匯釋》 卷四); “簇帶”,宋時方言,是插戴滿頭之意,“濟楚”,宋時方言,是齊整美麗之意。其后詞人又下一 “怕”字,簡煉清晰地點染出內心復雜的狀態,特別是結句”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猶如日常話語,字字讀來真切、自然。字句貌似質率,但一讀則韻味流溢。難怪以后的詞人劉辰翁說過,“余自辛亥上元誦李易安 《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須溪詞》 卷二)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一斑。可見,不管運用秾麗還是平淡的表現形式,都可以寫出打動讀者心靈的好作品。
從對 《永遇樂》 詞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所謂 “以尋常語度入音律”,就是指作詞不事涂飾,不著色精雕,用素樸簡煉的語言,以白描式的勾勒,真切自然地抒發主觀情思。這種寫作技法的美學特質,正是在于清淡中見情韻,質樸中見風骨,恰如 “花之淡者其香清,友之淡者其情厚”(清·孫麟趾 《詞逕》)。
平淡入調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這里的平淡不等同于平庸和淺易,不是淡而無味,而是以極其質直的語言、極其經濟的字句傳達出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是用飽蘸情感的筆寫下平淡之語的,所以平淡仍不失其情味、有思致。語淺情深,象除去雕飾的出水芙蓉; 意在言外,如吃橄欖,從苦澀之中咀嚼出不盡的甘腴之味。二、俗語、口語成為詞人筆下獨具表現力的文字原料。不過,這里的口語入詞也并非易事。象柳永有少數詞 “詞語塵下”,鄙俚淺俗不堪入調,就是因為柳永直接搬用市井鄙褻之語,滑入淺薄一路,沒有高格。而李易安卻從口語中提煉,不僅在字面,而且在意蘊。對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選擇地吸收,進而改造成明白省凈、清新雅潔、散發生活氣息,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這樣,以尋常語創造了不尋常的詞境?!比绻惆才诺们擅?,家喻戶曉的字便會取得新義,表達就能盡善盡美”。(賀拉斯 《詩藝》)洵為的論。因此,從這兩方面看,我們感到平淡入調并造就平淡的詞美,“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 《題張司業詩》)
粗翻翻詞人平淡入調之作,便會發現大都是他們中晚年或者在困頓的境遇下攄寫出來的,而詞人的創作早期或處于順境下又多崇尚艷麗雕飾之詞。這現象本身說明,平淡之美是一種絢爛之極轉入平淡的成熟的美,洗盡脂粉鉛華之后,給人以老樹著花的感受。誠如宋葛立方 《韻語陽秋》 卷一中揭示出來的,“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這就是平淡的美感生成的過程。有人說,“惟造平淡難”(宋梅堯臣 《讀邵不疑學士詩卷》),其實不盡然。只要出于一個 “真”字,是受真性情所役,那么情真景切,即使不待錘煉,拈入尋常語亦能出口成華章,揮筆成妙詞。文章本天成,否則刻意追求,“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莊子·漁父》),平淡,充其量還是寒傖單薄而已。所以象李清照在南渡顛沛流離之后,無暇調置宮徵,但以直喉抒情,仍能寫下感人肺腑之言。這種平淡入調的技法一直延續至“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清王國維 《人間詞話》)的清代詞人納蘭容若。看來,平淡為詞,自然而工還是占著詞史的重要地位。記得吳世昌先生曾寫有一詩:“因病成妍貴率真,亂頭粗服見豐神。東施未必無顏色,只為效顰笑煞人”,大概就包含著平淡入調亦成佳篇的個中原因和妙諦吧。
上一篇:風格類·一氣卷舒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句句綺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