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郎偉
報告文學。作者李延國。原載于《解放軍文藝》1983年第10期。1981年9月,黨中央批轉了天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引灤入津工程的呈批件。引灤入津工程自此拉開序幕。天津是一座干涸的城市。最困難的時候,天津人民曾喝過國家規定不能飲用的“回用水”,其中含氯化物二百五十毫克到一千五百毫克。有時,連這樣的水也要定量!堅忍樂觀的天津人民喝著這樣的水,每年為國家創造二百億元的產值。由于長期抽用地下水,天津城在沉降。天津市不能沉降,天津的工廠不能因缺水而停產。引灤河水入津,需在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將軍帽山下鑿出一條目前我國最長的水利隧洞,解放軍駐津某野戰師接受了這項艱巨任務。這是一個地質構造十分復雜的施工地帶,沒完沒了的塌方時刻威脅著戰士們的生命,延誤著施工的進度??偣こ處煑畛欣こ霈F了,科學之劍在他手中揮舞著,他殺退死神,并使它逐漸成為戰士們手中又一種銳不可擋的利器。副師長左爾文是個老工兵,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多讀書的好習慣,施工過程中,他一邊組織施工,一邊抓緊時間閱讀有關工程的書籍,并四處拜師,八方求教,最后他竟成為沒有“文憑”的施工專家,二連戰士朱滿江是連里唯一穿四號軍裝的小弟弟,澆灌閘槽部位的混凝土時,由于夾縫太窄,一般人無法下去。朱滿江跑來了,在初冬天氣里,他只穿一條褲衩,下到九米深的夾縫里,一氣干了十個小時,當他上來時,癱軟的身子已涼得象根冰棍。鐵道兵某部營長陳正金的妻子何正桂帶著三個孩子來到工地。當她看到勞累疲弱至極,滾得像泥猴的丈夫時,她不再肯遷往另處。當丈夫被戰士們抬到病床上時,何正桂接過丈夫的防險帽和雨衣走下了二百零八米深的地下斜井。僮族戰士許冠群為了施工三次推遲婚期,最后竟與情侶分別在兩地同時舉行了奇異的單人婚禮。水是按自然規律分布的,但卻被條條塊塊的行政區劃所分割,因而形成各地區間的利害關系。遷西縣南團汀大隊是搬遷工作中的“釘子戶”。為了不從美麗富饒的南團汀搬出去,他們與上級部門打了十年“持久戰”。然而,最終他們還是搬遷了。國家體諒了他們的困難,他們也體諒了國家的困難,心甘情愿地做出了犧牲。遷移那天,一位老人來到祖先的墳地,雙膝跪倒,熱淚紛紛拋灑。在這片國土上,曾經有多少人為著這一水利大業獻出青春、熱血和生命;又有多少人為之默默奉獻而又無聲離去。這篇作品飽含深情地歌頌了為引灤工程做出犧牲和貢獻的人們,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英雄的群像。作品結構龐大,頭緒繁多,卻一一道來,有條不紊,在大的氛圍和背景的營造中不時凸現英雄們的性格風采和音容笑貌,激發讀者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豪放氣概一以貫之,給人一種奮進和向上的力量。作品榮獲第三屆(1983——1984)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上一篇:張達張博華《在軟席臥車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菊延《地下森林斷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