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類·構思奇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楊萬里不特有詩才,即詞亦有奇致。其好事近云:“月未到誠齋……。”昔人謂東坡詞是曲子中縛不住者,廷秀詞又何多讓,乃知有氣節人,筆墨自然不同。(王弈清等 《歷代詞話·卷七》 引“續清言”語)
【詞例】
好 事 近
楊萬里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解析】這是一首詠月詞。月,詩人詞人歷詠不衰的題材。不要說詩,單就詞言,楊誠齋之前,詠月的詞已不可數計。詞人們支支生花妙筆,描繪那圣潔的月華,引發著無盡的遐思。楊誠齋并不以詞名,《全宋詞》 僅存其詞十五首,其中佳作,拙意不過三之一。然而一首 〔好事近〕 詠月卻頗具誠齋詩風神,不落凡俗,獨富情韻。如是說既非溢美又非出自筆者對誠齋的偏愛。清人王弈清輯 《歷代詞話》 所引“續清言”,即以 《好事近》 為例,論誠齋“詞亦有奇致”,“筆墨自然不同”。
所謂 “奇致”,所謂 “筆墨自然不同”,當指構思而言。其“奇致”、“不同”在于一首八句四十四個字的小詞,卻句句有出人意料之奇語,筆筆轉折,詞境層層推進,最后達到意、趣、情、理蓄于言外的藝術情境。上片“月未到誠齋”一語開篇,詠月而偏落筆于不見月,可謂出語奇。那么,無月么?不,月已“先到萬花川谷”,月是有的,只是這位姍姍而至的仙子尚“未到”而已。這又不免令人生疑,何以普照九洲之月已到萬花川谷而單單未到誠齋?于是給人留下了懸念。詞人似是懂得我們的心理,他接著為我們釋念:“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哦,月到了,但它被一庭修竹阻住。這又是多么奇妙的答語。然而倘僅見此上片句句奇語仍未然皮相,妙處在于奇語所構建的奇境。試想,萬花川谷,那是詞人的花圃,月照萬花川谷,秋月秋花,溶冶交輝,何等疏朗、明快、秀雅! 誠齋,那是詞人的書齋,月光隔一庭修竹而篩下,月影竹影,參差斑駁,又是何等幽邃、靜謐、淡雅! 詞人構建這奇境并非合盤托出,一覽無余,而是自字間行外閃爍而出,令人品而后得,這又要算詞人所出的奇筆了。
詞至下片以“如玉”直寫月色,以“玉”為喻,似說不上奇,目之為平,亦不為太過。但是,且不可如此膠柱鼓瑟,詞人此前此后已明示“如今才是十三夜”、“未是秋光奇絕”,那么“奇絕”的秋光何在 ?詞人予示“看十五十六”!如此看來,月色如玉之平,正是積蓄一種勢頭,其用意不限于今日月色之美,而在于以此突現十五、十六夜之奇絕月色。
如果說詞的上片構思的奇致在于奇語奇境的話,那么,這下片則是在于奇思奇情了。月是詩人詞人爭相吟詠的永恒主題,但詩人詞人的視角筆觸多是凝注于那如眉如鉤的彎月或如明鏡如玉盤的滿月上,像北周時代的王褒詠“如半璧”的“上弦” 月者已不多(其 《詠月贈人》 詩有“上弦如半璧”之語);即使王褒也是緊接著就用“初魄似蛾眉”之句轉向詠彎月了。誠齋畢竟是誠齋,他偏要詠那說圓不滿的十三月。怎么詠?十三的月真說不上是個什么形狀,生喻硬譬怕未必有好效果,于是楊誠齋取其長而舍其短,詠其色而避其形,并把十五十六的滿月作為一種未到的美景予先攝入詞章,給人以企盼、以希冀。誠齋何以有此奇思?奇思還是基于超俗的奇情。古往今來的詩人詞人鈞取提擇最美好的語言去詠月猶恐不能盡意,楊誠齋則另辟其徑,寫日后可見之月更奇絕于眼前之月,這正是所謂 “好花看到半開時”,使審美境界不局限于目前所見,而向一個更高層次推進,把更美更新的藝術境界予示給人,使美的生命力得以拓進,從而給人以更為開闊更為豐實的美感享受。
誠齋體詩歌講究 “活法”、“透脫”,這首小詞由奇語奇境奇思奇情所構筑的奇致,正是誠齋詩風在其詞中的體現。誠齋詞構思奇致還不僅表現在這首詠月詞中,他的 《昭君怨》 詠松上鷗,沙鷗偶然飛來自是使人欣快,但它倏然 “飛去不知何處”又不免使人生悵惘,于是詞人向沙鷗報告 “我已乞歸”,邀沙鷗來伴,以希冀語傳惘悵之情;另一首《昭君怨》 詠 “荷上雨”,在詠 “荷池跳雨”真珠散聚之景前,先寫由于雨打荷上之聲所幻化出的漾舟西湖香滿荷塘的午睡夢境;《武陵春》 以 “龍團新作祟”寫飲茶致疾,《憶秦娥》以春未到而春已歸極寫春光易逝: 都稱得上是 “構思奇致”、“筆墨不同”之佳作。
上一篇:構思類·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構思類·思致精妙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