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簡介|鑒賞
寫情小說,十回。我佛山人(吳趼人)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上海廣智書局初版。
小說以庚子事變為背景,描寫北京一個大院中兩對未婚青年在戰亂中離散及其愛情與幸福被毀滅的悲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的苦難,展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動亂景象。故事敘述陳家兄弟二人經父母做主,哥哥伯和與同院姑娘張棣華訂婚,弟弟仲藹與同院表妹王娟娟訂婚。義和團入京,清政府與洋人談判破裂,戰爭迫在眉睫,娟娟隨父母回蘇州原籍;伯和與棣華母女逃難,途中失散;仲藹留京侍奉父母,不幸父母遇難,只身流落西北。八國聯軍攻陷津、京,伯和在天津竟得意外之財,到上海花天酒地;棣華母親病故他鄉,流離失所,幸被父親接回上海,得伯和行蹤,但伯和已日漸墮落,無可救藥,雖經棣華百般感化,卻終于無效,既病人膏肓,遂一命嗚呼。棣華含恨削發為尼。仲藹南下尋娟娟完婚,不意杳如黃鶴,偶于妓館中見娟娟因父死無依,已淪落為娼。三個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兩對相愛青年,恨海難填。如結尾《西江月》的嗟嘆:“精衛不填恨海,女媧未補情天。好姻緣是惡姻緣,說是牽來一線!”
作者全力刻劃了一個封建淑女張棣華的形象。她與伯和相愛,又終是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了夫妻名分,但按封建禮教,婚前仍須嚴守男女界限。在逃難途中,一路上她對因風涼受病的未婚夫既無限憐愛,又“發乎情,止乎禮”,在內心忍受著“情”和“禮”的沖突的煎熬而不“非禮越分”。(第二回),作者突出了她的“禮”。接著在流落途中,她“割股療親”,作者稱贊了她的“孝”。 (第四回)到上海后,不料良人不良,墮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她仍嚴守婚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百般感化,甚至不得不“通權達變”,為未婚夫親自哺藥,作者褒贊了她的“義”。 (第九回)“女子從一而終”,盡管未婚,但名分已定。伯和故后,張削發為尼,把青春與青燈結伴。作者又稱頌了她的“節”。張棣華這樣一個恪守封建禮教,禮、孝、節、義完備的人物其實是作者對封建禮教的圖解,是概念化了的人物,雖然作者花了許多筆墨去刻劃她,贊揚她,我們也不覺得親切,她是個沒有血肉的標準人物。小說對另一對青年仲藹和娟娟的描寫稍嫌單薄,僅是作為伯和和棣華的陪襯出現。
小說采取了二線并進的結構方式,一條是伯和和棣華的線索,另一條是仲藹和娟娟的線索,銜接相當嚴謹。小說對故事人物也有更深入的心理透視,頗具創意。全書第三回至第五回,情節發展很平緩,作者集中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筆墨來摹寫棣華心中七上八下,想著伯和不知怎樣了,一驚一詫、忽夢忽醒的心態,無微不至,維妙維肖,生動傳神。這種心理描寫手法突破了以往小說中單純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性格的模式,具有現代意義。
這部愛情悲劇小說雖仍嫌其削足適履,做作地嵌進了儒家那套禮教的觀念,但它卻給中國小說帶來了重要的意義,類似于十八世紀末西方言情小說對西方的意義,它開了鴛鴦蝴蝶派的先聲,對現代通俗小說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上一篇:《忠孝勇烈木蘭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惡船家計賺假尸銀,狠仆人誤投真命狀》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