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類·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不聽秋聲”是來路,“風雪灞橋”是去路。同用一襯,恁地變化!(高亮功《蕓香草堂評山中白云詞》 卷一)
【詞例】
滿 庭 芳
小 春
張 炎
晴皎霜花,曉镕冰羽,開簾覺道寒輕。誤聞啼鳥,生意又園林。閑了凄涼賦筆,便而今、懶聽秋聲。消凝處,一枝借暖,終是未多情。陽和能幾許,尋紅探粉,也恁欣人。笑鄰娃癡小,料理護花鈴。卻怕驚回睡蝶,恐和他、草夢都醒。還知否,能消幾日,風雪灞橋深。
【解析】農歷十月的氣候有如初春,故稱小春,或稱小陽春。這正值秋后冬前,因其頗似春意,竟可能誘發某些樹木重又開花。宋人歐陽修 《漁家傲》 云:“十月小春梅蕊綻,紅爐畫閣新裝遍。”陸游 《閑居初冬作》 云:“東窗換紙明初日,南圃移花及小春。”人們都很珍惜這短暫的時光。此詞題為小春,作者惋惜這一段短暫的時光易去,主要采用了襯托的方法,避免正面著筆,將小春季候特點表述得很富詩意。詞的上片寫秋后的小春景象。初冬時節,我國大部份地區都有霜霧了,甚至還有如鳥羽一樣的薄冰。秋雨連綿的季節過去了,小春的氣候回升,光照較多。晨曦使霜花顯得分外皎潔,使冰羽溶化,雖然感覺有些輕寒,而卻似早春二月那樣清新宜人。一些花期早過或花期未至的花木往往誤以為這宜人的氣候是自己的花期來到了,便偷偷地開放花朵。當然棲息于園林的禽鳥也易于感到新的變化,高興地啼鳴起來。一切景象宛如春光,園林充滿了生機。歐陽修曾在 《秋聲賦》 里描述了秋風的凄厲與肅殺:“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但是到了小春,突然出現一番新的景象,文人們停輟了凄涼的賦筆,聽不到可怕的秋聲了。這里詞人將小春與深秋作了對比,襯托出小春風光之可愛。但是這個季候太短暫,令詞人感到惋惜。消凝,即傷懷。所感傷的是,花枝借暖開放,并不繁盛,足見對人并非多情了。顯然這不能怪花枝之無情,它無法擺脫四時運轉的必然命運。上片的結尾轉入了抒情,并向下片的詞意過渡,因而上下片之間詞意連綿。詞的下片著重表現人們對小春的珍惜。陽和,指春天的暖氣?!妒酚洝で厥蓟始o》 云: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毙〈旱年柡捅M管短暫,得之不易,因而尤令人珍惜,于是人們在園林里尋紅探粉,甚感適意與高興。人們愛惜乍放的稀疏花朵,尤其是癡小的女子,還為之整理好護花鈴。相傳唐玄宗天寶初年,宮苑里以紅絲為繩,密綴金鈴,系于花梢之上,每當雀鳥翔集時,為了保護花枝,則令園吏牽動鈴索以驚起雀鳥。詞人的構思很巧妙,設想小春之花保護好了,如果那些已入冬眠的蝴蝶及瑟縮做夢的小草,都被驚醒了又怎么辦? 當然這會使園林熱鬧起來,但必將給許多小生物帶來新的痛苦和不幸,所以還是怕驚醒了它們。詞意幾經轉折,在結尾處又將小春納入季節變化過程,惋惜它很快就會逝去。詞人嘆息,沒有多少日子,這一切小春景物都必然為冬日的風雪所摧損的。唐代京都長安東郊的灞橋是很有詩意的地方。相國鄭綮以詩著稱。一次有人問他:“相國近有新詩否?”他回答說: “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卞睒蝻L雪,驢子背上,詩人能產生靈感,尋覓詩意,而這時的小春景象已無蹤影了。詞于結尾處又將小春與未來的風雪世界比較,以襯托小春之令人喜悅和留戀。全詞兩處用襯托,都從四時的變化以表現秋后冬前一段美好而短暫的時光,體現出作者構思的精巧而富于變化。
李清照晚年的杰作 《永遇樂·元宵》 善于在今昔的對比中,將昔日中州的繁華以襯托今日的凄涼孤獨。姜夔的名篇 《齊天樂》 詠蟋蟀,以無眠的思婦、籬落呼燈的小兒女,二者情緒的反差,側筆襯托蟋蟀鳴叫所引起的不同感受。清代浙西派詞人厲鶚的 《齊天樂·秋聲館賦秋聲》 在上片的“盡吹入潘郎一簪愁發”,下片的“漏斷城高,鐘疏野寺,遙送涼潮嗚咽”。這都以側筆描述,前者襯托秋聲帶來的愁緒,后者襯托秋聲之凄厲,是善于用襯的。用襯可使詞筆轉折變化,清空有致,避免了膠著于詞題的常見弊病。
上一篇:境界類·空際傳神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構思類·構思奇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