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極離合脫換之妙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此夏日泛湖作也。“春換”,逆入。“秋怨”,倒提。“平蕪未剪”,勾勒。“一夕西風”,空際轉身,極離合脫換之妙。(陳洵《海綃說詞》)
【詞例】
齊 天 樂
會江湖諸友泛湖
吳文英
粬塵猶沁傷心水,歌蟬暗驚春換。露藻清啼,煙蘿淡碧,先結湖山秋怨。波簾翠卷,嘆霞薄輕綃,泛人重見。傍柳追涼,暫疏懷袖負紈扇。南花清斗素靨,畫船應不載、坡靜詩卷。汎酒芳筩,題名壞壁,重集湘鴻江燕。平蕪未剪,怕一夕西風,鏡心紅變。望眼愁生,暮天菱唱遠。
【解析】這首詞是寫夏日與友人泛湖情事。整首詞以時空變換、交錯,組織成章,其中意象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既抒逸情于游湖之時,又寓嘆惋于想象之中,才寫盛會,又突接離散。故 《海綃說詞》 謂之“空際轉身,極離合脫換之妙”。
前兩句點出“歌蟬”,正明言此乃夏日,“春換”二字逆入,暗示春光已于不覺間流逝。傷春之情,隱然可見,這和以下怨秋,乃出于同一心地。“露藻”三句,未秋先悲秋,乃愁人之“傷心人別有懷抱”。從“波簾翠卷”到“重集湘鴻江燕”數句,都是緊扣題面,集中寫泛湖之事。這一段描寫、敘述,極為秾麗、極為細密,也極為典雅。“波簾翠卷”三句,寫湖上荷花輕舒葉片,漫展芳容,楚楚動人之狀,猶如湘水之神再現。“傍柳追涼”,化用周邦彥之“攜艷質、追涼就槐影”,言于柳蔭下借得清風萬縷,蕩滌襟懷。“南花”,指妓女,“坡靜”,即東坡與林和靖。“芳筩”,按 《酉陽雜俎》 記,鄭公愨摘荷葉連莖,以簪穿蒂為孔,注酒,從莖端吸之,名曰“碧筩杯”。這一段以淋漓酣暢之筆墨,寫盡“湘鴻江燕”們的賞心樂事。泛畫船、擁名妓,飲酒于荷葉之中,題名于壞壁之上。名士風度,騷人逸懷,何等瀟灑、何等快意! 但突然一句“平蕪未剪”,于寫景中猛一宕,陡轉到“怕一夕秋風,鏡心紅變”的預想,更以“望眼愁生,暮天菱唱遠”的虛擬之景,為之渲染、傳神,強調了“怕”之心理。詞人越是寫足今日盛會之快樂,越發映襯得他日紅衰翠減、笙歌散盡的蕭索。這種鮮明的盛衰、悲歡、離合的對比、變換,因為是發生在不經意之中,所以使人頓生節物風光須臾改,人生聚散兩匆匆的感慨。
詞人運筆用意變幻無常,難以預測。如前夏蟬是眼前景,悲秋是將來事。賓朋歡會之賞心樂事正在進行之中,又陡然插入對秋后凄涼景況的設想,而透出一種直接感發的對人生無常,盛事難繼的體認。意象之間,虛實交錯、真幻結合,動蕩跳躍,筆意飛舞。這正是周濟在 《宋四家詞選》 中所說的:“夢窗奇思壯采,騰天潛淵”,及在 《介存齋論詞雜著》 中所說之“空際轉身,非具大神力不能”,也即陳洵在 《海綃說詞》中稱許的:“空際轉身,極離合脫換之妙。”
這種“空際轉身”、“離合脫換”的藝術技巧,吳文英是經常運用的,也因此造成了他的詞時空雜揉,令人眼目繚亂的特點。如他的 《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此詞上闋寫白日登陵之所見、所感,下闋前三句寫夜來與故人燈下唔對,而陡然接以 “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又回到日間登臨之事。如此忽而白日,忽而黑夜,一會兒是共語西窗,一會兒是禹廟殘跡,這種時空雜揉手法的運用,正是葉嘉瑩先生在闡釋此詞時所說的:“蓋殘碑斷璧之實物,雖在白晝登臨之陵廟之上,而殘碑斷璧之哀感,則正在深宵共語者之深心之內也”,吳文英這種用意運筆的手法,初看不易捉摸,但細加尋繹,便可體會到詞人之纖細、敏感、復雜的情感。他 “往往但以感性為其連貫之脈絡,而極難以理性為明白之界劃及說明”(同上,均見 《迦陵論詞叢稿》)。感性,在這里即指情思、意緒,也就是用意的 “意”。宋徵璧云:“詞家之旨,妙在離合。語不離則調不變宕,情不合則緒不聯貫”(沈雄 《古今詞話·詞品》 引),吳梅 《蔡嵩云〈樂府指迷箋釋〉序》。云:“吳詞潛氣內轉,上下映帶,有天梯石棧之妙”。吳夢窗的感情動蕩跳躍,騰挪變化,但并不是無韁之野馬,而都圍繞著一個主旨,如念遠懷人、嘆古悼今等。形象上是筆底生花,目不暇接,天梯石棧,突起突連,但其中都有一個“意”,一個“氣”在貫通,雖有離、合、脫、換,卻通體渾融,并非 “折碎下來,不成片斷”(張炎 《詞源》)。
上一篇:結構類·回環宛轉之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作兩邊綰合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