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小雪圖
北宋·王詵作
淡黃絹本設色
縱四四.五厘米
橫二一九.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漁村小雪圖》畫群峰雪霽、郊野漁民勞作和文人游覽的景象。全卷空間轉(zhuǎn)換,起伏變化,可分三段來欣賞。
首段的布局,高與遠相結合,峰巒、坡岸環(huán)抱著漁村。在船上、岸邊和塘畔,漁夫們或垂釣,或收網(wǎng),或涉水舉網(wǎng),網(wǎng)內(nèi)有魚跳躍。村舍錯落,寒柳枯槎與山上叢林,疏密有致。以強烈對比來拉開層次,增強節(jié)奏。中段峰巒綿亙,巖間有瀑布兩疊,其下坡岸逶迤,近處巨巖側(cè)出,巖上雙松一俯一仰,松后遙岑起伏。巖下江邊,復作篷船,船中士大夫正在對酌,岸上小徑,有文士攜童子緩步而來,參加雅聚。
末段遠山迷濛,汀岸間架一小橋,江水遼闊,煙波浩渺:水鳥上下,一片空靈氣象。而左下角虬松、椿、柳交植,間以蒼藤。畫家以更大的遠近的對比,來結束全圖。整個畫面首尾呼應,形象生動,意趣雋永,使人感到“物色盡而情有馀”。
清吳升《大觀錄》評此圖描繪出“雪消日霽,光華蕩漾”,可謂恰到好處。評者還指出此圖“刻畫嚴謹,筆墨精煉,氣象渾成,韻致深遠”。我們不妨作些補充。深入觀察生活現(xiàn)實,鉆研物象規(guī)律,才能“刻畫嚴謹”;善于學習傳統(tǒng),方可“筆墨精煉”;重形象整體的審美感受,做到“意與境合”,也就“氣象渾成”;物我為一,借客體以抒發(fā)主觀精神,必然“韻致深遠”。
漁村小雪圖
宋鄧椿《畫繼》說,王詵“所畫山水,學李成,皴法以金碌為之,似古。狀小景,亦墨作平遠,皆李成法也。故東坡謂晉卿得破墨三昧”。東坡手柬答寶月大師云:“晉卿畫山水寒林,冠絕一時,非畫工能仿佛。”元湯垕《畫鑒》:“王詵學李成山水,清潤可愛,又作著色山水,師唐李將軍(思訓),不今不古,自成一家。”可以說王詵善用水墨,畫寒林與平遠山水,其墨色不同,或以濃破淡,或以淡破濃,于多層次、多變化中求清潤的墨韻之美,亦即東坡所謂“破墨”。此種墨法始于唐代張璪、王維,李成加以發(fā)揚,王詵更把它和李思訓的金粉設色,融為一體,行筆舒放,運用自如,可謂破格創(chuàng)新了。今細觀此卷,山石、坡岸、寒林,墨韻極佳;山峰、石面、樹梢敷粉,天空彈粉以為雪花,樹杈、葦葉勾金,這樣分別表現(xiàn)小雪與日霽;而金粉互用又和墨韻相映發(fā),使觀者感到全圖色調(diào)十分和諧而豐富。王詵的綜合、創(chuàng)新之功,是和他富于收藏、深究傳統(tǒng)分不開的。宋《宣和畫譜》說,他家中有寶繪堂,“藏古今法書名畫,常以古人所畫山水寘于幾案屋壁間,以為勝玩”。所“寫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桃溪葦村,皆詞人墨卿難狀之景”。現(xiàn)存此卷也屬于這個范疇。
此圖峰巒、巖石,用刮鐵與卷云兩種皴法,以斫拂增其氣勢。樹干、針葉、舟楫、房舍、小橋皆以中鋒作尖俏線條勾勒。松葉如攢針,筆勢亦至爽利。山頭叢樹,用圓筆中鋒打點,得環(huán)轉(zhuǎn)重深之致。石咀、山脊與巖間不加苔點,全憑輪廓與皴染的筆法,而寒氣凜冽。這些筆墨、線條的特征,說明王詵的藝術風格和李成最相近,正如他曾指著寶繪堂中所掛一幅李成山水,向友人韓拙講的一段話:“李公家法,墨潤而筆精,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宋韓拙《山水純?nèi)ふ撚^畫別識》)
五代、北宋間,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了空前昌盛時期,大家輩出,在許多傳世佳作中,王詵的《漁村小雪圖》是十分杰出的。
此圖卷首宋徽宗趙佶題“王詵漁村小雪”六字,前段隔水綾有他的御書瓢印“政和”、“宣和”雙螭方印。先后為王翚(石谷)、年羹堯所藏,后入清內(nèi)府。《宣和畫譜》、《大觀錄》、《石渠寶笈》等著錄。
上一篇:《窠石平遠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煙江疊嶂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