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strong>
手稿本,末后原有“故后主之詞,天真之詞也;他人,人工之詞也”,作者自行刪去。
王國維所謂的“赤子之心”,既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也具有近代西方哲學的近緣。回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孟子·離婁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边@里所謂“嬰兒”,所謂“赤子之心”,就是葆有天全、至善至真的本性。明代“心學”的良知良能,都是由此而引申出來的。如羅汝芳說:“天初生我,只是個赤子;赤子之心,渾然天理?!崩钯椩诖嘶A上提出“童心”說。所謂“童心”、“真人”,就是“赤子之心”。在晚明公安派文學觀中,“赤子之心”構成“性靈”文學的哲學基礎,文學獨抒性靈,就是“赤子之心”毫無遮掩、毫無扭曲的自然呈現(xiàn)。清中后期的龔自珍呼喚童心,尊重真情,詩曰:“既壯周歲旋癡黠,童心來復夢中身。”(《己亥雜詩》)中國傳統(tǒng)文藝思想自身的發(fā)展趨勢,為王國維接受外來學說提供了土壤環(huán)境。王國維的“赤子之心”說,與傳統(tǒng)詩文理論的“童心”說之間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若沒有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發(fā)展作為鋪墊,很難想象王國維會如此認同、接受國外的思想學說。
當然,王國維“赤子之心”說的直接源頭是尼采和叔本華。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王國維就很醉心于他們的“赤子”論。他引述叔本華的話說:
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蓋人生至七年,知識之機關即腦之質與量已達完全之域,而生殖之機關尚未發(fā)達,故赤子能感也,能思也,能教也。一言以蔽之曰: 彼之知力盛于意志而已。即彼之知力之作用,遠過于意志之所需要而已。故自某方面觀之,凡赤子皆天才也。又凡天才自某點觀之,皆赤子也。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對天才有專門的闡述。他說,天才的認識能力,已擺脫了對他自己意志的服務,表現(xiàn)為與欲求沒有任何關系的純粹認識。普通人的認識能力,只是一盞照亮自己生活道路的提燈,天才人物的認識,“卻是普照世界的太陽”。尼采的超人也是天才、赤子。王國維引述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話:
赤子若狂也,若忘也,萬事之源泉也,游戲之狀態(tài)也,自轉之輪也,第一之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
王國維接受叔本華、尼采的“天才”、“赤子”論,提出:“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币饧创笪膶W家能夠擺脫世俗聞見的污染,避開意志的束縛,而以童真的、不帶任何欲求的純粹認識觀審世界,表現(xiàn)世界。
李煜是王國維心中的“大詩人”、文學天才。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剛出生那一年祖父創(chuàng)建了南唐,七歲時父親李璟繼皇位,五位兄長皆早死,故而能夠立為皇太子,十八歲與大司徒周宗之女娥皇結婚,二十五歲即皇帝位。這時期他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新五代史》本傳說:“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焙喼睕]有個皇帝樣兒。因此,王國維說他“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切合實際的。
但是,“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李煜作為詞人的長處嗎?是李煜成為天才詞人的原因嗎?王國維從“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的原則出發(fā),是這么認為的。然而,這是極端片面的、錯誤的,自曝王國維唯心主義文學觀的局限性。
實際上,李煜早期的反映宮廷聲色靡艷、豪奢享樂生活的詞作,不論從思想主旨還是藝術水平上看,都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比前蜀王衍等人的綺靡詞也高不到哪里去,從整個文學史上看,超不過齊梁宮體詩。王國維也不欣賞李煜早期詞,他在《人間詞話》中稱賞的都是李煜后期詞。的確,李煜后期詞抒寫人生,感慨深邃,境界沉郁,確立了他在詞史上的非凡地位。但這是因為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嗎?是因為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參下一則)嗎?非也。李煜詞的成就,從主觀角度說,與他脆弱敏感的心靈有關系,與他早年的文學素養(yǎng)也有關系。但是,直接而根本的原因,是慘烈的家國變故、不幸的生平遭際,給他造成深重的情感震撼,使得他的感慨超越常人,對人生悲劇性的體驗更為真切深刻。李煜二十八歲時,愛子夭亡,不久愛妃周后病死,身為萬乘之主,可以號令天下,卻不能拯救親人。其實李煜也談不上號令天下,不過是蜷曲一隅的偏安之主而已,成天面對趙宋壓境的大軍惴惴不安,終于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正是不尋常的身世、不尋常的人生遭際,使他感受到常人少有的凄涼悲怨的人生痛苦,并將之傾注于詞。所以,李煜詞的偉大成就,還是應該從社會生活找原因,而不是什么“天才”,至少不全是什么“赤子之心”!清代趙翼兩句詩移來解釋李煜詞的社會原因最為恰當,那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題元遺山詩》)
上一篇:梅舜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了,滿地斜陽,翠色和煙老.”劉融齋謂少游一生似專學此種.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xù),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下一篇:《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