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接納自己,就要愿意放下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個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東西。只有按我們自己真實的條件去努力,你才會不斷成長,會用現有的基礎走出光明的前途。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要活別人的樣子,野心大了,那就會出大問題。因此,要發展事業,定要用自己現有的條件去發展,要忠于自己的真實,即如來,事業才會成功。
在《金剛經》中,“如來”這個詞不少。“如來”是什么?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唐朝澄觀大師在《華嚴經》注中說:“如來者,如所從來,無所從來也。”“如來”就是如你這個樣子。人要有自己的活法,瘦就瘦,胖就胖,決不為了別人的感受而活,瘦子不會因為別人說瘦就去打腫臉充胖子,胖子也不會因別人說胖就去吸脂。一個人愿意接受自己,照自己的條件、現有的能力去好好生活,這就是如來。現在很多人是看別人活,跟著別人活。看別人買車也買車,看別人買房也買房,結果苦不堪言。我的體驗是:人要有自己的活法,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路來。當年在工廠,別人打撲克,我學習。在酒席上,人們端起酒杯勸酒,“感情深,一口悶”,我拿起水杯說,“感情不在酒,心誠,水也天長地久。”
父母老了,動作慢了,我們要呵護他們,不能要求他們快點,這是如來。對待子女,也要懂得如來。小孩子書讀不好,每天要他去補習,對嗎?是不是讀不好書就沒路可走了?我說不是,你要幫他走出自己的那條路。也許他沒什么才華,不能當藝術家、作家,但他肯定有他自己能做的。有些孩子,在班里成績排名中下,學習不太好,但他們從來不鬧事,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還能做得很好。由于他們學習不好,又不鬧事,所以老師也不太留意他們,他們在教室里像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你真看不出他有什么才能。但這就是他們的天才所在,就是認份,看起來笨笨的,沒什么才能。畢業后,他們可能會進入工廠,甚至可能會到工地干活。能去工地,就是因為他們認份。小工頭認為他可靠,有什么事就請他幫忙,他就成了半個小工頭。不久,小工頭變成大工頭,他就成了小工頭。當大工頭變成大承包商時,他就成了小承包商,后來便發展了自己獨立的事業。我經常到一些企業演講,發現很多中小企業的老板就是具有這種才華的人。他在學校里沒有任何名氣,處于被人遺忘的角落,三十年后,他成為富賈一方的企業家。他就是向著自己的如來。有的孩子頑皮,經常在學校里惹事,老師會很生氣地說:“你這種惹是生非的孩子,前途會一片黑暗。”或許他可能真的一片黑暗,但也不一定。我認識一個警官,在和他閑聊中,提到他怎么會走向當警察這條路。他說他中學時,好打抱不平,惹是生非,是教導處的常客。有一天,老師找他,說:“一個人肯為別人打一架,是了不得的事,這個社會能維持一定的安定,就是靠這種人來維持正義,但是,凡事不能光靠拳頭解決問題,要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幫到別人才是一種美德。如果你愿意學習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建議你考警官學校。”從那天開始,他立志要考警官學校。現在,他已成為一名優秀的警官。這就是如來,接受自己,走向自己的光明。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來的面目,廢品也是如此,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時扔下的廢料,公開向社會招標。但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度假的一位猶太商人得知消息后,立即從巴黎飛往紐約,在仔細查看了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垃圾”后,未提任何條件便欣然簽約。隨后,猶太商人開始組織工人對“垃圾”進行分類:將廢銅溶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將廢舊木塊加工成銅像底座;廢鉛、廢鋁制作成紐約廣場的鑰匙……就連從女神像身上掃下來的塵土,都加工后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如山的“垃圾”創造出了350萬美元的價值。在一名優秀企業家的眼中,是不應該有“廢物”的,因為任何東西都有其潛在的價值,關鍵看你是否有“點石成金”的慧眼。
在臺北故宮有個“玉白菜”,所用的玉石其價值原來并未被人發現。后來,一位藝術家發現此玉后,裁截瑕疵,因材雕琢,使之變成了稀世珍寶。你我都堪造就,關鍵要根據自己的天賦與因緣,走出自己的路。
丘吉爾,我們只知道他是英國首相,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長道路。他成長于富有的家庭,但他有一個可憐的童年。他讀書不好,成天鬧事,是留級生。后來,他的老師威靈頓告訴他不要氣餒,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不要和別人比。在老師的鼓勵下,他考軍校、跑戰地、當記者,全國人都喜歡看他的報導。后來,他參與政治,從議員一直當到英國的首相。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當一個人能根據他的因緣走出一條路的時候,那個人會是成功的,他會歡喜地做他自己的事情。
如來是如所從來,必須要懂得去接納自己。一個窮困的人要懂得接納自己,有多少錢用多少錢,照這樣的方式過日子,他會過得很好。要接納自己的體力,根據自己的體力來訓練自己,那才是真正懂得健身之道的人,這就叫如來。
人要接納自己,就要愿意放下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個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東西。只有按我們自己真實的條件去努力,你才會不斷成長,會在現有的基礎上走出光明的前途。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要活別人的樣子,野心大了,那就會出大問題。因此,要發展事業,一定要憑借自己現有的條件去發展,要忠于自己的真實,事業才會成功。
如來,要求我們隨順,即諸法如義,用《華嚴經》上的兩句話來解,叫“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看大山里的石頭,它被山洪沖刷下來,一開始,它帶棱帶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它們在不斷地沖刷和磨礪中棱角去掉了,變成了一塊塊圓滑的石頭。這樣它們在未來的歲月中,既保存了自己,同時又不會傷害其他人。日本三洋公司董事長井植敏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從流志不變”。我們說諸法如義,還可以拿水做個比喻。水的特性就是隨形就勢,你把它放在瓶子里,它就著瓶子相;放在水盆里,它就著水盆相,它的無礙在于它的隨順。圓融無礙是一種生存之道,是一種發展之道。
如來,本來就是這樣,它體現出安詳,待人以誠,生歡喜心,給人以方便。我很早就想到南京的金陵刻經處瞻仰,2010年8月,終于有了機緣。我為江蘇一企業作課題,準備歸返時,我特意囑咐請我的那家企業,把飛機的返航時間改到晚上,這樣我就有時間到金陵刻經處了。那天,雖是打的去的,但也費了不少周折,因為很多南京人也不知道金陵刻經處在什么地方。我讓人在網上查詢,才得知它坐落于淮海路35號,最后,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當天南京氣溫37攝氏度,人坐著不動都出汗,但看到刻有“金陵刻經處”的牌匾時,卻感到一種清爽。金陵刻經處的大門緊閉著,四圍是院墻,從院墻外向里觀望,但見樹木蔥蘢。我環顧四周,發現有個側門開著,于是走過去,向門衛說明來意。但門衛說,這里不對外開放。但我并沒有退卻,我懇切地說,我是從大連專程過來的,而且仰慕已久。他見我這么有誠意,就說,那你就進去吧,但時間不要太長。我答應著,但心里在想,既然讓我進去了,時間長短就由不得你了。進入大門,院子里有一潭清澈的池水,上面浮著朵朵荷花,紅色的鯉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動,時而浮于水面,時而隱于荷花之下。看到如此詩意的場景,一種清涼的感覺涌遍全身。這是真正的風水寶地,當年楊仁山居士確實獨具慧眼,把它作為弘揚佛法的基地。這里沒有什么高樓大廈,大多都是平房。我就近敲了一扇門,進去,沖人們笑笑,那里有工人在做活,他們拿著刷子一張一張地在印經文。我又到其他幾個房間看,這里面一個工序一個房間,人們都在全神貫注地工作,那種投入是非常神圣的,臉上凝重而莊嚴。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走到建筑工地,問一個工人,你在做什么?工人說,我在做苦工。他又問另一個工人,工人回答我在蓋房子。他接著問第三個工人,第三個工人說,我在建一個音樂廳,使人們在這里得到心靈的享受和升華。其實這里展現的是三個人不同的工作態度,第三個工人,他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是一種覺悟,他是在快樂地工作。在這里,從這些印刷工人認真工作的態度上,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身上體現的使命感。我又推開了一扇房門,這里面是做研究的,可能還有其他工作,每人一張辦公桌,三女一男,大約都在四五十歲,見我進門,他們都對我微笑,這是在很多場合都沒遇到的,這是一種久違的令人欣慰的笑意。我說明來意,馬上,兩名女士站了起來,爭著領我參觀,一個瘦的,長得很秀氣,一個有點胖。從她們的表情與言語中,確實能感到她們有一顆誠心,她們對人相信,并無一絲一毫的懷疑,這是一種氛圍,是由文化而生的氛圍。一名女士拿了一大串鑰匙,領我挨個房間看。雖然已看過,但那只是隨意看的,這次有了她給我講解,更使我加深了對這里的了解。她就是一個菩薩,為我打開一個一個寶庫,通過她,我了解到,這里的印刷,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古老的木刻水印、線裝套函等傳統工藝,是世界范圍內漢文木刻版佛經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經像版的文物中心。“金陵刻經印刷技術”作為我國古老的木刻雕版印刷術,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在,對金陵刻經處的佛經,世界各地的需求源源不斷。她又給我打開一扇房門,這是紀念楊仁山居士的。楊仁山是明末清初人,他是佛教現代化的開拓者。當年,他自己籌措資金,創辦金陵刻經處,創辦之初,他作出規定:這里的房產、土地,所有的一切,都不歸子孫后代所有。《金剛經》中說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教育,教育是事關社會穩定和諧的第一等大事,他一直在做這第一等大事,其間他歷盡了千辛萬苦。一百多年過去了,他開創的事業還在延續,即使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金陵刻經處依然煥發勃勃生機。我對著楊仁山居士像合掌當胸。楊仁山居士相貌莊嚴,讓人一見就生恭敬之心。她又給我打開一扇門,這是他的舍利塔,佛像的雕版線條清晰美好,看了之后,使人的心靈凈化安寧。隨后她又給我打開藏經房門,整個經房里都是佛經,《般若經》六百卷。我置身于佛經的海洋,一垛一垛的佛經,一直到房屋的盡頭,在這個藏經屋里,有一種愉悅,法喜充滿。在她的帶領下,整個金陵刻經處,我全都看了,已到中午。她又帶我到房間,給我找了幾本書,又送了我幾張講經說法的光碟。我向她道謝告辭,我也沒問她姓甚名誰,但她的印象在我心中卻是非常清晰。
在金陵刻經處的時間不長,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刻經處五十多人,他們都在有條不紊地為社會和諧而認認真真地做,他們的價值觀、理念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他們的工作,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待人接物,都是諸法如義,都是自自然然地做出來的,這是長期熏習的結果。金陵刻經處的存在向世人昭示,不要以為佛家就是燒香磕頭,它是處事的法則,更是做人的智慧。
上一篇:生命運程在于把握時空
下一篇:刻苦是成功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