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一樣,追求極端就會走向反面。什么事情都有一個盡頭,福不可享盡,快樂不可過頭,過頭就樂極生悲,一味追求享受最終禍及自己。人們追求享受只看到他們有利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他們的弊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成正果。欲望是繩索,真正的自由是減少欲望。
在高處立,著平處坐,向闊處行;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有一個故事,一位富商大賈,家里生活花天酒地,窮奢極欲,浪費無度,把吃不完的白米飯,倒進陰溝里。他居住的府邸與寺院相鄰,有一位僧人看到從他家廚房的水槽里,每天不斷地流出許多白色的飯粒,就用笊籬將飯粒收集起來,用水洗干凈后曬干,幾年工夫,就貯滿了整整四大缸。后來,這個富商家敗落了,淪為乞丐。他到廟里乞討,恰巧遇到這位老僧,這位僧人便將以前收集起來的米浸水,蒸熟后送給他食用。由于他非常饑餓,所以吃了后感覺非常香美。他就問僧人:“這米怎么做得這么好吃?”僧人說:“這些米都是從貴府的水槽流出來的!”他聽了,十分慚愧,后悔不已。
《金剛經》中說“不受福德”,它是佛陀的大智慧。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幸福的追求在于享受,然而“不受福德”在這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它告訴我們,大肆地鋪張浪費,錢終究會很快花光,福也很快享盡。實際上這是一種節制的思想,什么事情都有一個盡頭,福不可享盡,快樂不可過頭,過頭就樂極生悲。
山有高有低,但都必須一步一步攀登,不可能一躍至山頂,企業經營也是如此,要步步為營,量力而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百廢待興,一位從事建設機械修理的技工——坂戶正四郎創立了坂戶工作所。從1955年起,規模生產席卷了全世界,建設工具亦不例外。其后40年,由于經濟快速增長,工作所的業績蒸蒸日上。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建設工具屬于生產用固定資產,維修仍是必要的售后服務。因此工作所的修理建設機械上創造了不少利潤。隨著時代的演進,售后服務與維修的觀念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過去購入零件是為了方便修理,現在則為了替換損壞部分的零件,因此工作所的主要工作由修理逐漸改為強調“替換”。
由于工作所是由修理行業起家,當決定要自行開發新產品時,面對產品的精度、品質等方面,仍有無數問題等待解決。于是工作所歸納出三項基本原則:
1.量己力,不賣超過自己實力范圍以外的產品,也不賣超過自己能力以上的量。
2.不抱有一炮而紅,一次賺足的心態。在自己的實力之下,賺取合理的利潤,足以維持企業成長即可。
3.在自己實力范圍內,充分做到品質保證,而非一味地趕潮流。
工作所本著“量己力、不貪圖、不追新”的三大經營原則,在企業經營中步步為營,努力向前邁進,踐行追求卓越的基本理念。
佛陀的思想穿透時空,它在兩千多年前就向我們發出警告,一味追求享受最終禍及自己。秦穆公以“以儉得之,以奢失之”思想治國,乃得天下;商紂王奢侈無度,酒池肉林,斷送了商湯江山;唐玄宗沉溺酒色,招致“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一去無返。這深刻的歷史教訓時刻警醒著我們。老子也曾說:“我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尚書》說:“唯日孜孜,無敢逸豫。”儉才是長久之道。然而如今的我們再次把圣賢的教誨拋到九霄云外,才蓋了幾年的樓就推倒重蓋,公園廣場車站也是不斷地翻新重修,上萬元一桌的飯菜成為一種展示檔次的觀賞品……
美國的次貸危機,其原因之一就是不顧自己的消費能力,提前消費而無限度地追求享受造成的后果。不受福德實際上是佛的“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若一般人講這話,人家會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然而佛陀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中凈飯大王太子。實在地說,他可以任意享受,然而他的智慧讓他能看到享受的背后,因為佛陀大法就是宇宙的因果規律,任何事物都是一樣,追求極端就會走向反面。現代人們追求享受只看到對他們有利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弊端,這是非常不幸的。孩童生活在電視的熏陶中,本有的清凈靈明之心,失去了童真,這是對人類整體的損傷,這種代價是無法估量的。人們出門就坐車,走路的功能逐漸被退化,汽車對人類的損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譬如每天各地不斷發生的車禍和對環境的污染等。說到環境污染,人們的神經已經在這種環境中麻木了,拼命地追求空調帶給人們的快感,冬天有暖風,夏天有涼風;追求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具。這些都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世界要有一個好的環境,重要的還是人心的改變。
人是自然中的人,更需要在自然中成長。真正的幸福是不追求福德,而是過一種和自然相協調的生活,即綠色生態的生活,這是人類生存的大智慧。
“不受福德”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念,敬畏生命就必須面對死亡,正視死亡。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其實我們必須知道死,知道死才能知道生,才能正視生。人享受過度就會得一種富貴病,高血壓、心血管病,現在這些病正逐漸向低齡化發展,這些疾病都與過度享受有關。佛家的終極關懷的殊勝之處在于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所謂圓寂所謂涅槃,人可以站著走,坐著走,那真是一種面對死亡的安樂,一種超脫。我們看到現代醫院里,一個人躺在病床上,插著很多管子,多么痛苦的掙扎過程。不受福德,要我們坦然地面對死亡,每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對死亡產生一種恐懼,它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它需要一種化解,化解是為了更好地生。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獲得,而在于放下;你只有放下一粒種子,才能獲得一棵大樹;你只有放下一處煩惱,才能收獲一片清涼;你只有放下一種偏見,才能收獲一種幸福。只有放下,才能有無盡福德。
上一篇:人生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
下一篇:定力,不為環境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