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嘗過艱辛的人只知道人生的一面,而不知道另一面,沒有痛苦的人生就是蒼白的人生,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來的。經歷是財富,痛苦更是財富。人生不怕跌倒,跌倒了,爬起來,這才能在今后人生的風浪中昂首挺胸向前走。我們應當把吃苦當做吃補。
要學會與困難共處,改變自己的態度,謹記困難的有利面。在困境時,要想著:縱然問題非常嚴重,使人難以忍受,但它們都是人們擁有的東西中最美好的,因為他們將不斷帶給你好處。由愛惜自己變為愛惜他人,所有的困難都會停止。
嬰兒啼哭著來到人間,人生的本質是苦。所以佛家有話叫苦行,又叫頭陀行。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說,沒嘗過艱辛的人只知道人生的一面,而不知道另一面。冰心有句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實在地說,沒有痛苦的人生就是蒼白的人生。也像一位哲人所說的,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來的。人們說經歷是財富,痛苦更是財富。你的孩子跌倒了,你不要扶起他,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個種子——人生不怕跌倒,跌倒了,爬起來。這樣他才能在今后人生的風浪中昂首挺胸向前走。
所謂愈挫愈勇,屢敗屢戰,《西游記》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終成正果,取得真經。《心經》的咒語梵文“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漢語的意思是經歷過,經歷過,經歷過而超越。經歷過什么?是經歷過痛苦。很多年輕人,對于做事情,對于工作總想圖省事,總想圖輕松,對別人不想付出一點點。他們不清楚肯付出,肯出力,才能贏得大家的歡心,才會有人緣,不肯出力、不肯吃苦的人,一定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人生沒有坦途,成功的道路是痛苦的基石鋪成的,我有切身的體會。少年時代我曾立下弘揚中華文化的大愿,無論是下鄉,進工廠,到報社,還是創辦企業文化研究會,都是憑著一股刻苦的精神讓我所向披靡。應當說少年時代那場疾病是對我整個身心的淬煉,三年知青艱苦的生活是對我的撫育,工廠十四年艱苦的勞作,也是一種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正是這種經歷和磨煉才能在其后的報社、研究會為社會做些事情。什么艱難,什么坎坷,什么挫折都不在話下。所以,我們應當把吃苦當做是吃補。
刻苦磨煉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是人生的一大財富。
李曉華,華達國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稱李曉華為“美國青年學習的榜樣”。
1951年,李曉華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父親正直嚴厲,母親敦厚。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童年時的他就早早地嘗到了饑餓的滋味,性格中留下了最深沉最質樸的東西。受父母的影響,少年時期他就懂得了只有努力才有收獲的人生道理。
1969年,16歲的李曉華被卷入“上山下鄉”的大潮,同知識青年一道去了北大荒。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他一干就是八年。艱苦的生活,使他過早地飽嘗了愛與恨、生與死、痛苦與無奈。但是,當他看到自己親手播撒的種子長成了累累碩果時,他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收獲的喜悅,豁然領悟到:人,應當如何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努力贏得收獲。
八年磨煉之后,李曉華終于輾轉回到北京。他不忍心再給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增加負擔,開始了一個男子漢的拼搏。為此,他當過鍋爐工、炊事員,還做過賣服裝的小販。在一次廣交會上,他看到了一臺美國生產的冷飲機,他意識到這臺機器會“下蛋”,于是傾其所有買了下來。這年夏天,他帶著這臺冷飲機來到北戴河海濱賣冷飲,很快便實現了自己的原始積累。幾年后,他在秦皇島開辦了河北省第一家錄像廳,又是生意火爆,于是資金積累很快達到了百萬元以上。
李曉華并不滿足于當百萬富翁,更不愿意守著金錢過舒服日子。經過一番考慮,他東渡扶桑去了日本,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日語,在餐館里洗過碗端過盤子,在日本商社里當過學徒。這段生活留給他的最大收獲:學到了日本人的堅忍不拔、刻苦認真的精神。
一年以后,他在日本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憑著敏銳的商業眼光,他爭取到了“章光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權。在他的積極運作下,“101”產品在日本家喻戶曉,李曉華的名字也為愈來愈多的日本人所熟知。他被日本新聞界稱為“中國學子中的佼佼者”,日本首相海部俊樹也親自接見了他,稱贊他是“中國最優秀和最有智慧的企業家”。
在日本獲得成功后,李曉華仍然沒有停下腳步。他果斷地揮師南下,在香港問鼎房地產業,在東南亞投資高速公路。他迎著風險開“頂風船”,當別的商家紛紛退縮撤退的時候,他卻正確分析形勢,選擇了進攻。他看準時機買樓、賣樓,還沒等人家從膽戰心驚中緩過神來,他已再次獲得成功。就這樣,李曉華以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完成了自己的創業“三步跳”。
他的事業如日中天,不但在中國香港,日本,歐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還在國內數省投資辦廠,業務領域包括房地產業、機械制造、家用電器、塑料制品、商業投資、食品加工、餐飲娛樂和旅游業等等。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實業家,成為中國大陸屈指可數的億萬富翁之一。
堅韌刻苦的精神加上李曉華的智慧,促成了李曉華的成功。
珠海格力電氣總經理董明珠說,在她的營銷生涯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安徽之行的40天追債。她說:“整整40天,我在無賴追債的過程中,受夠了愚弄和欺騙,付出了本不應該由我付出的辛酸和淚水……但對于后來的我來說,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它決定了我今后用什么樣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有一天,我到一家公司和這家公司的老總閑談,他提到有一位日本朋友曾經和他說,“你們的80后、90后沒有一點兒刻苦精神,不堪一擊。”我相信,這位日本友人沒有惡意。我在這里引用一篇當年轟動一時的小文章:
中日下一代的較量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
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公斤,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里!說來也巧,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一名漂亮女孩剛走幾里路就病倒了,一見醫生淚如滾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嘗著內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樣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球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后,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么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
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
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狼吞虎咽吃起來。倒霉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面前,可那只是童話。于是,有些餓著肚子的中國孩子向中國領隊喊冤叫屈。飯沒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驅車趕來。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高燒一天多,他只鼓勵了孫子幾句,便乘車而去。這讓人想起前一天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沖垮時,某地一名少工委干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般地沖出艱難地帶。
日本孩子的吼聲在草原上震蕩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
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名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
“藍!”
“你們還來不來?”
“來!”
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天哪!這就是日本人對后代的教育嗎?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
中國孩子的表現在我們心中壓上沉甸甸的問號
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卻幾乎是空的,裝樣子,只背點吃的。他們的生存意識太差!
野炊的時候,凡是又白又胖抄著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國孩子。中方大人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中國孩子反應很麻木。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們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之間的差距。日本人已經公開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
全球在競爭,教育是關鍵。假如,中國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備競爭力,中國能不落伍?
古代圣賢教誨我們:重要的不是說了多少,而是做了多少。今天的社會,人們急功近利,過于浮躁,現在我們就需要那種彎下腰實干的人,《金剛經》告訴我們要“奉持”,要努力地躬行實踐。
上一篇:如來,活出人的本來樣子
下一篇:做人首先要自己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