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九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①七寶②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③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④,是故如來說福德多?!?/p>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⑤,乃至四句偈⑥等,為他人說⑦,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⑧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⑨。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p>
【注釋】
①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世界”(又稱“小世界”);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也就是說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一百萬個世界為中千世界,十億個世界為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有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是佛祖釋迦牟尼教化包括人在內的眾生的世界,也稱娑婆世界,意為“堪忍世界”,即此世界充滿不堪忍受的苦難,眾生罪孽深重;佛、菩薩為教化眾生也忍受勞累,故而得名。佛教認為,宇宙是由無數個大千世界構成的無限空間,所以構成大千世界的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小世界也是無限的。如《金剛經》中即以恒河之沙來比喻此世界的無邊無量。每一個世界都以具有多層物質(輪層)的圓柱形的大地為基礎,人們能看見的是這一圓柱頂上的平面,其底則是無限的空界。這個世界的形成是由于眾生共同造的業力的結果。即因眾生的“業增上力”,使空界中十方風起,互相激蕩,后來形成厚達160萬由旬(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以帝王一日行軍之路為一由旬,相當于中國古代三十里)堅密不動的氣(稱妙風輪),繼而金色云遍布空間,傾盆大雨落在風輪上,結為深80萬由旬的水輪,并在水層上結成了厚32萬由旬的金(稱為金地輪,即硬石),在此石層之上為8萬由旬的軟土,此即世界的地面。在這世界的中心有一座大山名叫須彌山,其他大地、山河、星球等都圍繞著它而排列。此山高8.4萬由旬,由金、銀、琉璃和玻璃等寶物構成。山上宮殿林立,樹木茂盛,香氣四溢。山頂上為帝釋天(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最高天神,后為佛教吸收,成為護法神),四面山腰為高4.2萬由旬的四天王天(欲界六天之一,為東方持國、西方廣目、南方增長、北方多聞四大天王及其眷屬的住處)。此處“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諸寶鈴,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長阿含經》卷18),是一派戒備森嚴、又十分富麗和美妙的景象。四天王天的外圍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輪圍山)。七重香海位于須彌山和七金山之間,總名為內海。第七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咸海。咸海中有四大部洲、八中洲和無數小洲。四大部洲即:東方勝身洲,南方瞻部洲,西方牛賀洲,北方俱盧洲。每一大洲中各有兩個中洲(海島),共為八個中洲。此外還有無數小洲。咸海以外是由鐵組成的鐵圍山,它四面相圍,由此形成一個世界。每兩個世界的中心(即須彌山)之間的距離為120多萬由旬。每個世界的上空都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和眾多的星球圍繞著須彌山周圍各按自己的軌道不停地轉動。太陽和月亮離海面為4萬由旬。它們的軌道在咸海上,由于中心須彌山高84000由旬,所以,日月之光受遮而不能照射到對面。這樣便有了晝夜之分。東勝身洲與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和北俱盧洲的晨昏晝夜正好相反。太陽南行時光射在咸海上,北行時射在大洲上,故而有了寒熱季節的不同。②七寶:七種寶物。佛經中經常出現,但說法不一。這里當指《般若經》所說的七寶,即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③ 寧:副詞,豈,難道。④ 福德性:福德為佛教兩種“莊嚴”之一,稱“福德莊嚴”,簡稱“福嚴”。指菩薩自初發心,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顯現法身,即所謂“莊嚴佛果”。另一莊嚴為智慧莊嚴,指修習正知見,凈盡無明,能顯法身。此二莊嚴可包括菩薩的萬行。但福德莊嚴必須以智慧莊嚴為指導,悟得福德的本自特性,從而不住于福德之相?!靶浴奔础胺ㄐ浴保脯F象固有的、永不可變的本質、本體、本源。這里指空寂之性?!案5滦浴奔锤5碌谋举|特性,亦即福德的空寂無相、不可言說的特性。指依般若修行,悟得一切非實,本性空寂,故無福德之相。無相無為,不可說有與沒有,更不可說多與不多。故針對福德性,不可說多,而針對非福德性即有相有為福德,則可說其多。福德性是從非實空性來說的,非福德性是從假有幻性來說的。前者稱“無漏”福德;后者稱“有漏”福德。前者可獲無上菩提,證成佛果,最終解脫于三界六道;后者只可獲得善報,輪回轉生于人天之善趣,而不能脫離三界生死。⑤ 受持:接受并讀誦,解義并踐行。以信力而領受,以念力而執持。受為從師所學,持為信而力行。受以心有,持以身施,后來“受持”成為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⑥ 四句偈:“偈”亦譯“頌”、“諷頌”、“弧起頌”。音譯“伽陀”、“伽他”、“偈陀”等。屬佛經的一種體裁,由固定字數的四句組成,種類不一,常見為兩種:一種通偈,固定由梵文三十二音節組成;二是別偈,共四句,每一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定。此處的“偈”,歷來有很多說法,主要有兩類:一類人認為“四句偈”指某一特定的四個句子,相當于上面說的“別偈”。但到底是哪四句卻看法不一,如:(1)“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3)“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5)“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還有一類人認為,四句偈并非指某一特定的四句,而是指通偈,即泛指由梵文三十二音節組成的句子。此處所說四句偈意指幾句經文,而非大段甚至全文。以此少量說明持經福德之巨。⑦ 為他人說:給其他人講解,即所謂“弘法利生”,此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修行活動之一,是“普度眾生”的關鍵。與前句“受持”相對,可分別稱之為自覺、覺他,利己、利人。⑧ 一切諸佛:指三世十方的一切佛。佛教認為,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界內有無數個佛世界,每個世界都有一佛教化眾生。過去佛最著名的是然燈佛,即本經中所講的為釋迦牟尼授記的那個佛。未來佛最著名的是彌勒佛,現在佛一般指釋迦牟尼佛。在十方界內,最著名的是東方、西方、此方三界也稱“三世”。其中東方稱琉璃世界,教主是藥師佛;西方稱極樂世界,教主是阿彌陀佛;此方稱娑婆世界,教主是釋迦牟尼佛。⑨ 從此經出:即由此經而得以產生,指根據此經的般若義理,體悟諸法實相,從而證得佛身,成就無上菩提。《金剛經》認為,三世十方一切佛及唯佛具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因此經義理而得成就的,故言“皆從此經出”。
【譯文】
“須菩提,在你看來,如果有人將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種珍寶,全部拿來進行布施,此人因此而獲得的福德難道不是很多嗎?”
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為什么呢?因為,從世俗的觀點來看,這種以財物布施而獲得的福德是身外享用的有為福德,是可以稱量計較的有相福德,并非不可言說,不可計量的真性無為福德,所以,如來才說這種福德是很多的?!?/p>
須菩提這樣回答完畢,如來佛不失時機地明示道:“如果另外又有人并不是以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而是一方面虔誠信受此經,同時,誦讀解義,如理踐行,甚至只信受、念持其中的四句偈,另一方面還向其他人誦讀宣傳、講解弘通。那么,此人因此而獲得的福德比那位以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種寶物布施而獲得的福德還要多。為什么呢?須菩提,你應當知道,三世十方的一切佛及唯佛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大法都是根據此經的般若妙義,體悟諸法實相,從而得以成就的。當然,此經亦如筏喻之法而不可執著。須菩提,我可告訴你,如果有人認為定有諸佛及諸佛菩提大法,從而也執著于本經的名言法相,那么,他所說的佛法就絕不是真實而明心見性的佛法!”
【賞析】
本節經文的中心內容是說明《金剛經》在整個佛法中的至高地位和受持《金剛經》而獲得的巨大福德。
自正宗分開始以來,《金剛經》從各個方面展開破相去執、降心無住的般若法義,相繼破除了對人自身的執著;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的執著;對如來佛的執著;對諸法斷滅之相的執著;對無上圣智的執著;對如來佛所說之法的執著。通過這一系列的破除,達到我空、法空、空空,并由此而一切皆空。至此本經所闡述的般若義理大旨已彰顯,本段經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對《金剛經》的殊勝地位和受持福德作了極高的評價。另一方面,本段經文也是緊隨上段關于“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一意趣,說明佛法雖無定相,不可取著,但本經并非虛無,它所詮釋的般若實相之理成為一切佛得以證成正果的根據和無上圣智得以成就的所在。這種評價可謂是至高無上、無與倫比。因為佛教就其教法來講,至圣者無非無上圣智;就其果位來講,至高者無非成佛。所證之法、能證之人皆從此經而生,這樣的經典難道還不是法中之王,理中至極,眾生渡脫苦海的必由之乘嗎?
經文正是根據《金剛經》的這種至高地位來說明受持者所獲福德的至極程度。為了能讓人們理解這種不可思議的福德,經文首先以比喻的形式,提出以大千世界所有七寶布施所獲的極多福德,作為一個對比物,來衡量持經福德的程度。此中又使用了“乃至四句偈”一詞,從而使這種福德更加生動顯明,其對比度也愈大,受持《金剛經》所獲福德的巨大程度,更是不可思議。
段末的“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一句公式化的掃相添加語。上文提到,《金剛經》的特點是邊走邊破,隨說隨除,所以往往是前面出現的,正是后面掃除的。本段對金剛般若之法推崇備至,聽法者若一時昏頭就可能又執著于它,認定其為唯一真實的佛法,從而產生固執和排它等邪見惡習,于是緊跟著又說出此語,指出這種世俗認識是錯誤的,因為一堆名言概念并不等同于不可言說的真實佛法?!督饎偨洝返倪@種掃相方式,是要表明在諸法相上應絲毫不住、一塵不染。
【評贊】
南宋王日休居士注解說:“佛于此再呼須菩提而告之,所謂佛法者,乃上文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謂佛法者,非有真實佛法,乃虛名為佛法而已。蓋謂佛法本來無有,唯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是于本性中非為真實也?!?
上一篇:《金剛經·第三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金剛經·第二十一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