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二十二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br>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①即是如來?!?br>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br>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②: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br>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③。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br>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④,得成于忍⑤,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br>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⑥,是故說不受福德?!?br>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br>
【注釋】
①轉輪圣王:亦稱“轉輪圣帝”,簡稱“轉輪王”、“輪王”。又因飛行空中,也稱“飛行皇帝”。古印度神話中的圣王,因手持輪寶而得名。此王由天感得輪寶,在位時轉輪寶而降伏四方。佛教襲用,認為此王具足三十二種殊妙之相,擁有七寶千子。七寶中最重要的是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據說“其輪千幅、具足轂輞、眾相圓凈,如巧匠成”(《施設足論》),可威伏一切。輪王即位時,此寶即從空中顯現,殊妙光明映照王室。輪王因各自得到不同的輪寶而分為四種,分別稱金、銀、銅、鐵輪王。他們各有不同的地域:金輪王領四洲;銀輪王領東、南、西三洲;銅輪王領東、南二洲,鐵輪王領南閻浮提洲。 ② 偈言:亦譯“頌”(如玄奘、義凈譯本)。是佛經的一種體裁。由固定數字的四句組成。這里的“偈言”指別偈。 ③ 斷滅:即斷滅之見,簡稱“斷見”。否定任何因果關系,認為一切都是絕對的空寂。為五惡見中的第二見,與“常見”相對,同稱“邊見”。也稱“惡取空”,《愣伽經》稱“增上慢空見”。被視為邪見中的極惡者?!吨褂^》中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惡取空。”佛教認為諸法無我,即一切事物和現象均由一定的因緣關系而成,內部沒有永恒的主宰,故而非常、非實。但同時承認因果關系的存在,不能認為因果相斷,一切絕對空寂。如果這樣,就是棄有著空,猶如避溺而投水,終不得解脫之門。 ④ 一切法無我:即諸法無我。為佛教“三法印”(印證是否真正佛教的標幟)之一。分兩種,一是“人無我”,認為人由五蘊假合而成,沒有恒常自在的主體;二是“法無我”,認為一切法皆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無恒常堅實的主體。 ⑤ 忍:梵文“羼提”的意譯。亦譯“堪忍”(玄奘譯本)。分類較多,基本有三義:一“耐怨害忍”,即能夠忍耐各種怨恨、仇害;二“安受苦忍”,即安于忍受各種苦難;三“諦察法忍”,即能認可佛教真理。由此三項推而廣之,“忍”即是對于一切事物的信受認可??梢娝鼘儆谥堑囊活悺5鸾坛V竷煞N:一是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包括上述三義中的前二義),稱“忍辱波羅蜜多”,為“六波羅蜜”之一。二是安住于佛教真理而不動心,為“智”的別稱,最常見的是“無生法忍”,即大乘菩薩于佛教修習的一定階段所獲得的對實相真如的認識。流支譯本即作“無生法忍”;真諦譯本作“無生忍”(無生法忍的簡稱)。 ⑥ 貪著:“貪”即貪愛、貪欲、貪圖。指染著于五欲之境而不離,愛戀于順情之塵而無厭。為佛教“三毒”(貪、瞋、癡)之一?!毒闵嵴摗肪?6說:“于他財物惡欲名貪。”《成唯識論》卷6說:“云何為貪?于有(指眾生本身)、有具(指眾生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著”即執著、染著、執取、不離。“著”是“貪”的必然產物。貪而無有厭足,著必趨而不息。
【譯文】
佛又問須菩提:“須菩提,在你看來,可以通過三十二種殊妙身相觀想如來佛嗎?”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是的,可以借助三十二種身體相貌特征來觀想如來佛?!?br>
聽須菩提這樣回答,如來佛便立即告訴他說:“須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種身相特征來觀想如來佛的話,那么,轉輪圣王也具備三十二種殊妙身相,他就是如來佛了?!?br>
須菩提理解佛說此話的含義,便說:“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說這話的意思是不應以三十二種身體相貌特征來觀想如來佛,因為三十二相只是有為之外相,而不是無為之法身,所以并不能代表如來佛本來清凈之真性?!?br>
這時,世尊又說了一句偈頌: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br>
如來佛怕聽法者又陷入另一個極端,便接著說:“須菩提,你是否有這種念頭,‘如來佛不因為具備完美無缺的各種殊妙身相而得到無上圣智’。須菩提,你可不能這么想,認為如來佛不因為具備完美無缺的各種殊妙身相而得到無上圣智。須菩提,你是否有這樣的念頭,‘發心求證無上圣智者認為一切事物、現象、概念、特性等都是毫無因果聯系的絕對空寂。’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呢?因為發心求證無上圣智的人,絕不能認為一切事物、現象、概念、特性等都是絕對虛無的斷滅之相。你們應當知道,一切雖非真,但假有仍存在,正如無筏不得渡河,無指不得望月一樣,無法則難以入道,無相亦難以悟性。只有既否定一切的實有,又否定一切的斷滅,認識到非實的本質和假名的價值,才能悟得真如實相,證得無上圣智?!?br>
如來佛對須菩提說:“假如有菩薩將恒河沙數世界的七寶全部拿來布施;再假如有人懂得一切事物、現象、概念等皆無獨立、永恒的實體,并對此產生堅定牢固的認識,那么,這位菩薩的功德將勝過前面那位布施菩薩所得的功德。為什么呢?須菩提,因為各位菩薩實際上并不接受什么福德。”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怎樣才叫菩薩不接受福德呢?”
“須菩提,菩薩悟得一切事物、現象、概念等皆無獨立永恒的實體;同時又不否定這一切事物的價值。所以他一方面作福德;另一方面他又不貪著于福德。正因為如此才說菩薩不接受福德,不能說菩薩不接受福德就徹底否定了福德的價值,要知道菩薩作為發心求證無上圣智者,他將不持絕無因果、蕩空一切的斷滅之見。”
如來佛對須菩提說:“如來清靜無為之性體,不必通過斷滅一切有為之相來認識,但也不能執著于色身應化之跡象。如果有人說,如來佛好像是來了,又好像是去了;若來也不一定來,若去也不一定去,恍恍惚惚,似是而非。一會兒見其好像是坐著,一會兒看其好像是睡著。如此認識如來佛的人肯定沒有理解我剛才所說之法的義理。為什么呢?因為如來應化的有為色身有來去坐臥之相,這是如來佛為教化眾生的需要而應機變現的;但如來的法身本性卻是無形無相、本來寂靜的,它無處不在,遍布各處,所以說,如來既沒有從哪個地方來,也沒有到哪個地方去。如來的法身也就是諸法的實相真如,可以說山河大地、蕓蕓眾生無處不有佛,無一不是佛,佛性布滿虛空,靈應無方,如實而來,如實而去,只可證悟,不可眼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此之故而名之為如來。”
【賞析】
本節經文可分為兩大層次4個部分。兩大層次即一方面不能以色身外相認識如來佛,以免有為之假相障蔽無為之真身。另一方面也不能通過徹底否定色身之相而認識如來佛,以免陷入絕無因果的斷滅之見。第一層強調非實性;第二層強調非虛性。即既不認其真而妄生執著之心;又不視其虛而妄生惡空之見。既不左也不右,既對立又統一,一分為二,不走極端。這是本節經文的核心思想,也是整個《金剛經》般若思想體系的基本特色。前面我們曾說《金剛經》可分為兩大主題,其一是否定虛無,其二是否定實有。前者是為防止斷滅偏見,后者是為防止執實偏見。這與“即非——是名”雙遣否定法也是完全一致的。
本節經文包括4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不能以色身外相認識如來。經文先以問答方式啟發誘導,得出“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的結論。接著如來佛以偈頌的格式指出,如果有人以眼根可見的各種顏色、明暗、形象、動靜等(統稱為“色”)觀看如來佛,以耳根可聞的各種音聲特性來追尋如來佛,那么,這個人就是行于邪道,即偏離了佛所講的非實假有、離相無住的中道實相之理。這樣去認識如來佛是永遠也不能悟得如來的法身本性的。這一部分通過否定身相的真實性,說明身相不同于佛性。相是表現于外的,有生滅變化的,非實假有的,非永恒常在的,所以是不能夠妄生執著的;性是如來之法身,也即萬有之實相,宇宙之本性,它是深藏于內、無形無象、不生不滅、非實非虛、永恒常在的。前者是認識可及的,而后者是一般認識所不能及的。
這里關于法身、法性的思想在其他5種譯本中是比較明確的,表現在如來佛所說的偈頌中。除羅什本外,諸本偈頌皆為八句,其中前四句均與羅什本含義相同;后四句都提到佛之法身、法性問題。如流支本:“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諸佛法身是一種無形無象、不可見聞、一般見識所不能體悟的微妙法體)玄奘、義凈譯本后四句皆同:“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意即應通過佛的法性之身觀佛,而這法性之身又非一般認識能及的對象)。
第二部分講不能絕對否定身相來認識如來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唯佛具有的無上圣智,所以文中說的得此圣智也就是指證成佛身。如來佛告誡須菩提說,不要認為佛是通過徹底否定各種妙相而得以證成的。這種徹底否定相的作法是不符合無上圣智之理的。此智要求人們看到相的非實性,但同時承認相的非虛性,包括圣智在內的一切無不是非實非虛的東西。唐玄宗注說:“菩提中道,不有不無。若作有念者,則墮于諸法常,諸法實非常;若作無念者,則墮于諸法斷,諸法實非斷。故于菩提中,不得生有、無見,亦不得作常、斷說。”(房山石經《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非斷”就是指非絕對的虛無,應承認假有的存在和價值。大乘“方便善巧”理論(即菩薩的修行濟世普度眾生)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若沒有這種“方便善巧”,大乘佛教恐怕早就消失了。所以,不能持絕對否定的觀點。佛教稱此為“斷見”,即此處所說的“斷滅”,與上面所說的以相求佛同樣是一種邪見,甚至比有見更為可怕。所以,經中鄭重宣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薄皵鄿缦唷敝f表明,絕對否定一切相的斷滅之見本身仍未真正離相,它在否定相的同時,又執著于另一種相,亦即前文所說的“非法相”,其他經中所說的“空相”、“無相相”。可見破相并非究竟,去執才是目的。若執取一無相之相為絕對真實,同樣未離意識分別,而是棄有著無,陷入對否定一切相之后的無相的執取。所以《大智度論》卷61中說的三種離相之一便是離無相相。
第三部分以功德較量的形式出現,是對上述兩部分的舉例說明。一切相皆非真實可取,故菩薩不貪福德;一切相皆非斷滅無用,故菩薩仍廣修福德。正因為如此,福德也有大小之分,如恒沙世界七寶布施之福就不如知一切法非實假有而成“無生法忍”所獲的福德。
第四部分是對本節經文的總結。前面講既不能以相見佛,又不能滅相見佛,那如來佛到底應如何看呢。這里說,一方面看如來佛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但這只是外相,是法身如來的應化。另一方面,法身如來是無形無相,遍滿各處的,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根據如來佛所說的金剛般若無相無住之理,要看如來還是要透過來去坐臥這些表面現象,而看其寂然不動的真性。由于如來的法身同時也就是宇宙之實相,萬有之真如,所以悟得此身,也就是悟得實相,得到解脫??梢?,歸根結底也是要即相離相,離相而悟實相。
另外,本節經文中的第一句問答之詞頗令人費解。佛問須菩提可否以三十二種殊妙身相觀如來。須菩提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鼻耙殉霈F過四次關于是否可以身相見佛的提問,其中有一次也是以三十二相來問的,每次須菩提都給予否定性回答,深得如來佛的贊許。怎么在法會快要結束,而且是須菩提“深解義趣”之后,對是否可以身相觀佛的提問卻作出肯定性回答?這種錯誤認識使得如來佛又以轉輪王為例,啟發他重新得出“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的結論。這與前面形成明顯的矛盾。歷史上,注釋家們對此所作解釋多難以令人信服。
根據現在資料及現存各種羅什譯本,此處無一例外,皆作肯定答復,看來并不是譯本流傳過程中出現了訛變。但我們查對了其他各種譯本,此處卻無一例外的皆為否定性回答。另外,目前國際上所刊行的三個梵本中,吉爾吉特梵本和中亞梵本此處與羅什譯本基本相同,亦為肯定性回答,只是羅什本中的“三十二相”在梵本中為“諸相具足”。綜上可以推測,羅什譯本既不是流傳過程中出現了訛變,也不是羅什本人的誤譯,而是所據梵本的不同。由于前后邏輯上的不甚相通,所以很可能是所據梵本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差錯。
【評贊】
于此段經文六祖惠能法師注解曰:“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來為說,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即是如來;轉輪圣王雖有三十二相,豈能等同如來。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須菩提被問,迷心頓釋。故云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是大阿羅漢,所悟甚深,得方便門,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細惑,令后世眾生所見不謬也?!?
上一篇:《金剛經·第二十三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金剛經·第二十五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