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時,長老①須菩提②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③,右膝著地④,合掌⑤恭敬而白佛言:“希有⑥!世尊,如來⑦善護念⑧諸菩薩⑨,善付囑⑩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⑫,云何應住⑬?云何降伏其心⑭?”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⑮!世尊。愿樂欲聞。”
【注釋】
①長老:對受戒時間長而修行高深的僧人之尊稱。亦譯作“具壽”、“慧命”等,據《十誦律》卷39:“佛言:從今下座比丘喚上座言長老,爾時但喚長老不便,佛言:從今喚長老某甲,如喚長老舍利弗、長老目犍連、長老阿難。”后來,長老又細分為三種:一是年齒高、受戒時間也長者,如佛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二是法性長老,即智慧具足,精通佛法,通達妙義,能講經說法者,它不以年齒修行為標準。如佛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據說他異常聰明,可在7天之內通達一切佛法經藏,8歲時就登座說法,把印度所有的論師辯駁得張口結舌,使他們不得不心悅誠服,甘拜下風,所以少年時代就作了法性長老。三是福德長老,即有福報又有德行者。這里的長老三義兼容。另外,長老也是對住持的尊稱,如《百丈清規》卷二說:“如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 ②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第一”。亦譯“須浮帝”、“須扶提”、“蘇部底”等。意譯“善現”、“善見”、“善吉”、“空生”、“妙生”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屬婆羅門種姓。據說其家十分富裕,擁有108個裝有各類財寶的寶庫,須菩提生時,家中所藏的金銀珠寶盡化為空,故稱其為“空生”。那時,其父母驚異生疑,遂請相師占卜,師稱此子既善且吉,無須顧慮,故名“善吉”。又說,生后7日,庫中財寶復現,故又名“善現”。佛教解釋說,由于須菩提累世修持空觀,悟得無相性空之理,故其生時才會出現家寶俱空之相,此乃空理之顯現。其后財寶的復得,則表顯空非偏空。還有一說,認為須菩提本是東方青龍陀佛,后影現于釋迦之會,示跡為阿羅漢,輔助如來行化。其實,須菩提原來并不太出名,在小乘經中很少露面,只在《阿含經》中出現過一兩次。大乘佛教產生后,須菩提才走紅一時,這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歷史根據的實在人物,易于起信,尤其是號稱“解空第一”,所以在專講性空的般若類經典中頻頻出面,成為佛陀說法的助手和配合問答的搭檔。 ③ 偏袒右肩:把右肩袒露出來。為古代印度的一種禮節,表示非常恭敬。佛教規定僧人穿袈裟皆要露出右肩,故上衣皆為斜披。今天南傳小乘佛教僧人的衣著即保持佛在世時的傳統,自左肩斜搭而下。中國僧人搭衣也是露出右肩,只是加了一個鉤環,以防脫落。 ④ 右膝著地:右膝跪在地上。古印度佛教的一種禮節。也稱為“胡跪”,即單膝下跪,為比丘采用之式,而比丘尼則須長跪,即雙膝下跪。據《文殊問般若經》說,右是正道,左是邪道。所以右膝著地,即表示以正去邪,皈心大法。也表示敬上卑己,以此領命之意。 ⑤ 合掌:雙手相互并合。佛教的一種常見禮節。也稱“合十”。具體作法是左右合掌,十指并攏,置于胸前,表示衷心敬意。原為古印度的一般禮節,猶中國的拱手相敬之禮。佛教沿用,認為手本兩邊,合攏為一,表示不敢散亂,擯除荒誕,專至一心。至今仍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最為普遍的禮節。 ⑥ 希有:稀奇少有,難能可貴,難得。為贊佛之詞,佛經中經常出現。一般含四義:一是“時希有”,即過去迦葉佛與未來彌勒佛之間相去千萬年,除釋迦外中間更無。二是“處希有”,即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一佛。三是“德希有”,即釋迦牟尼福慧超絕,功德不可稱說。四是“事希有”,即佛用大慈悲心現多種身相,演無量法門,利益一切眾生。這里的“希有”兼含四義。 ⑦ 如來:釋迦牟尼佛的十號之一。梵文意譯。音譯“多陀阿伽陀”、“答塔葛達”等。“如”亦名“如實”,即“真如”,意即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此真如達到佛的覺悟,故名“如來”。有三如來:其一為應身如來,謂應機示現,后佛如先佛之來,而化眾生。其二為報身如來,謂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如《大智度論》卷24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故此,若迷時背覺合塵,則名如去;悟時背塵合覺,即名如來。其三為法身如來,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因為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圓滿遍在,故無來去。佛家認為,此種真性之如,明則照無量世界而無所蔽,慧則通無量劫事而無所礙,能變現為一切眾生而無所不可,真可謂自如之至了。這里所說的“如來”指第一種應身如來。 ⑧ 護念:護持眷念,愛護關懷。即令其內德堅固,悟得圣智,成就佛法,并與教化力,以攝受眾生。“問:諸佛護念有何利益?答:猶如子母,念則成不念則壞。菩薩亦爾,佛若護念,善根則成;若不護念,善根則壞。”(《續藏經》卷38) ⑨ 菩薩:梵語音譯之略,全稱“菩提薩埵”,又譯“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意譯“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漢文佛典中曾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圣士、超士、力士、無雙、大圣、法臣等。“菩提”,意為“覺”、“智”等,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舊譯借用老莊術語曾譯為“道”,謂通向佛教涅槃之道路。廣義說,凡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稱菩提。“薩埵”,意為“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佛教對人和一切有情生物的通稱。反之,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無情識的東西稱為“非情”、“無情”。“菩提”與“薩埵”合在一起,意為“覺悟有情”。 菩薩又分兩種,據《大智度論》卷7稱,一是居家菩薩,一是出家菩薩。菩薩身也分為兩種,《大智度論》卷74說:“菩薩有兩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菩薩也是佛教“四圣六凡”說中的“四圣”之一,其位僅次于佛,又高于聲聞、緣覺。菩薩還是佛教“三乘”之一,與聲聞乘、緣覺乘相比屬于大乘、無上乘。此外菩薩的修行稱“菩薩行”;其教法以達到佛果為目的,稱“菩薩乘”;經典稱“菩薩藏”;戒律稱“菩薩戒”;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發菩提心,度無量眾生,以共皆成佛,則稱作菩薩精神。中國佛教有“四大菩薩”之說,其是:“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大愿”地藏菩薩。大乘僧侶或居士有時也被尊稱為菩薩。 ⑩ 付囑:托付諄囑或吩咐囑托。意指將佛法委托交付,囑其荷擔承傳。 ⑪ 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善女,即內有善心、外有善行、口有善語的男子和女人。意指皈依三寶、信奉佛法的善男信女。佛經中往往呵斥女人,在修證方面又常說女人障重,不能成佛,必先轉化為男身才可。此處女人與男子并稱,言下之意即只要具有善根,共發大心,則一樣有成佛的資格。 ⑫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發起追求無上圣智、進趨佛果、徹底解脫的心愿。“發心”是佛教極常用的一個名詞,意即發愿、發誓、立志,一般指發起解脫苦難、往生凈土或求無上覺悟、進達佛果的愿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的音譯,略稱“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舊譯為“無上正遍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等道”。一般不作意譯。佛教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能覺知一切“真理”,并能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一種智慧。它是超人的、至高無上的圣智,只有佛才具有,因為外道有覺,但是邪覺而非“正覺”;阿羅漢皆得正覺,但因其畏生死如牢獄,急于自度不行普度,無平等之心,故非“正等”;菩薩自覺覺他,具足“正等正覺”,但尚不如佛之覺行圓滿,故非“無上”。所以《大智度論》卷85說:“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菩薩行的全部內容就在成就此種覺悟,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即發心學菩薩道,誓愿行大乘法,立志成佛果位。《金剛經》全部經文,實即圍繞這一主題而展開。 ⑬ 云何應住:當住于何處或應該怎樣安住。“住”,即執著、放置、安住等。此句緊接上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意謂所發之心應放置何處,亦即所發之成就佛道之宏愿應如何落實。由于該經所講的般若理論以性空假有、無住生心為基本特色。因此,所謂的“住”只能是無住而住,以般若觀照一切,悟得實相,成就佛果。故此,古往今來,人們將“云何應住”分別解釋為“云何可以安住諦理”(僧若訥),“怎么樣得到常住真心”(宣化上人),“此心欲契實相般若之理,有何方法能令相應而住”(圓瑛),“應該如何把握住真正的佛法”,等等。這些解釋各有其優。通俗地講,這里的“住”應是指發心求無上覺悟者應如何證悟般若,以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契合,從而掌握大乘佛法的真諦。 ⑭ 云何降伏其心:應如何降伏其妄心,亦即怎樣制止其不正確的心思。心有真妄之別,真心應住,住于無住,清凈若水,澄澈若鏡;妄心應降,降而無降,不住于相,一塵不染,如此才是真正的降伏。妄心,即住相之心,為客塵污染之心,執著一切事物之心,于法有所分別之心,亦即貪、瞋、癡之心。發心求佛道者稍有不慎,妄心即起,從而有阻修持,影響覺悟,障礙成佛,故應隨時降伏。 ⑮ 唯然:“唯”即“唯唯諾諾”,為應答之辭,相當于太好啦!就這樣!但愿如此!
【譯文】
就在這時,座下眾僧中有位叫須菩提的長老立即從其座位中站立起來,他斜披袈裟,偏袒右肩,徐步而行。來到佛的面前后,便左膝曲空,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置于胸前,誠心靜氣,向佛行禮,然后,恭恭敬敬地對佛說道:
“難得啊!世尊。我佛如來總是善于護持眷念、愛護關懷各位菩薩,也總是善于吩咐諄囑各位菩薩。世尊,若有善男信女發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立志行大乘菩薩道,誓愿證成佛果,那么他們應如何安住其真性之心,以證悟般若,把握真諦,最終與無上圣智契合,獲得徹底的解脫?應如何降伏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塵污染,專心修道,斷絕煩惱,進趨佛果?”
佛回答說:“好呀!好呀!須菩提,正像你所說的那樣,如來善于護持眷念、愛護關懷各位菩薩,也善于吩咐囑托各位菩薩。你們現在認真地聽著,我將要為你宣說。善男信女若發愿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立志行大乘菩薩道,誓愿證成佛果,那么,他們就應如此這般地安住其真性之心,以契合無上圣智,永獲解脫;應如此這般地制服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塵污染,專心修道。”
須菩提聞佛已應允解答其問,便興奮地說:“太好啦!世尊。我們都非常高興,愿聽從您的教誨。”
【賞析】
此節經文承上啟下,是正式說法的前奏,由此引出了與佛相互問答的主要角色,即號稱“解空第一”的大弟子須菩提,《金剛經》全文即主要由此二人的問答形式構成。文中以須菩提的請問,佛的許答,弟子們的欲聞等緊密相連的環節很自然地引起了下段經文。梁時昭明太子將此科判為第二分,名“善現(即須菩提)啟請分”。這段經文明顯地包括著須菩提請問及如來佛許答兩大部分。筆者將其劃分為四段,第一段述說了須菩提請法之儀,即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恭敬致禮。它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古代印度佛教說法活動的具體場面,尤其是為我們提供了佛教內部聽法者與說法者之間所特有的宗教禮儀。第二段是須菩提的請法之詞,即先稱贊如來佛的“希有”與功德,再提問善男信女發心學佛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即“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這段經文的關鍵內容。發心學佛者,其心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亦即住真心、降妄心的問題,二者相互關聯,因為降伏妄心,即可安住真心;安住真心,即能降伏妄心。妄心真心實即一心,攀緣執著、隨情動亂即成妄心;遠塵離垢,絕慮止妄即成真心。所以,住心降心都是修心,而修心正是修行的根本和目的所在。流支、真諦、笈多、玄奘、義凈等其他5種譯本此處皆有“云何修行”一問,共成三問,意義更為清楚。羅什省去此問恐怕是出于住心、降心都是修心,修心即是修行這一緣故吧。第三段是佛的解答之語,緊扣須菩提的請法之詞,先肯定其所贊為是,再允答其問。如來佛對住心與降心這兩個問題的解答貫穿于如下全部經文,可以說正是《金剛經》的中心內容。第四段是須菩提表示“愿樂欲聞”。經文至此,表明聽法者已全神貫注、洗耳恭聽,靜候如來佛開口宣講金剛般若之法,下面的經文則是呼之欲出了。
【評贊】
關于此段經文唐代黃檗禪師曾說:“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厭。若欲無境,當亡其心,心亡則境空,境空則心滅。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上一篇:《金剛經·第七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金剛經·第九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