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他人,就是幫自己,當我們把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搬開時,或許正好給自己鋪平了道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與危險,沒有人知道你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假如能提燈,為別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也就是幫你自己。
世事滄桑。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間。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當我們把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搬開時,或許正好給自己鋪平了道路。
對于人生來說,佛陀說的布施就是付出,付出就會有收獲。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顧名思義,施舍錢財。我們如何才能得到財富?只有布施才能得到財富。江西余江縣有一個國喜集團。集團董事長張國喜幾十年來修橋鋪路建學校。他說,個人和企業好比一池水,這池水向外流動,大口進小口出,它才會清澈,才會有人到池塘邊來;如果只進不出,這池水便是一潭死水,就會發臭,也就沒人到這個池塘邊來了。對此,我自身也深有體會。當年我在報社的時候,非常吝嗇,心量很小,我記得當時編了一本書是寫企業家的,作者大多是報社的工作人員,還有社會上的一些專家、教授,現在回想起來,給人家的稿費太少。有時候和報社一些同事出去吃飯,往往是人家拿錢。我還記得有一次去安徽開會,先走水路到上海,好像是走了兩天一夜,在船上這么長時間,我竟然每天都吃方便面。這種狀態之下,工作當然不會有什么起色。創辦研究會以后,自己的心量能夠擴大一點兒,舍財能舍得多一點兒,事業也越來越好。其實確實是這樣一個道理,你給別人越多,所得就越多,正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錢財叫通貨,它的意思是必須要流通,不流通就是一潭死水。
近幾年,引來全球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追蹤報道的“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拍賣活動,就是股神巴菲特以名氣變現的形式進行財布施。每年舉行的午餐義賣所得款項,將捐贈給格萊德基金會。該會是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為窮人和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醫療、兒童保健、住房和就業培訓服務等幫助的組織。巴菲特支持這一基金會,是因為“他們關心那些被世界遺忘的人,那些甚至已經放棄自己的人。格萊德基金會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力,不管他們的現狀如何”。
前幾年我到華西村考察,在村頭看到一塊吳仁寶的語錄牌,上面寫著:“家趁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房子再豪華,獨占鰲頭也只能住一張床。”是啊,擁有再多,也不過如此,不如造福他人、造福社會。
不僅僅是給人錢財叫財布施,你消耗你的體力幫助別人,乃至給人一個微笑,給人一個關愛的眼神,給人一句問候的話語,都是財布施。有一年春節,大概是初二,我從公園走過,看到那邊來了一男一女,有三四十歲,他們對面來了一個小伙子,小伙子看到這個男的,很遠就給這個男的拜年:過年好。但這個男的像沒聽見似的,昂著頭繼續往前走,給人拜年的小伙子顯得非常尷尬。這時候,這個女的對旁邊這個男的說,人家給你拜年了,你為什么不給人家拜年?這個男人竟然說,我不認識他。我聽了這個男人的話,心里想,這可真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現代版。我想拜年的這個小伙子可能認錯人了,然而大過年的,即使陌生人相互拜個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不回敬人家,實在是自私得可以。
付出能夠使人快樂。我讀《列寧全集》,讀到描寫蘇維埃革命成功,人們建設新國家,進行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的內容時,我曾被深深地感染。書中這樣寫道:“工作完結時,在場的人都親眼看到一種空前的情景:一百多個身體疲乏但眼睛里放射出愉快光芒的共產黨員,唱起莊嚴的國際歌來慶祝事業的成功,仿佛勝利歌聲的浪潮越過墻壁涌向工人的莫斯科,仿佛石頭激起的水波蕩向工人的俄羅斯,搖晃著疲乏無力的人們。”(《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第376頁)阿·嘉靖科同志發表在《真理報》上的文章也寫到了“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情形:“工人沸騰著,天快黑了,火炬燃得更亮。很快就完工了。一部分同志‘蹲’在一堆車輪旁邊,‘慢慢啜著’熱茶。清涼的五月之夜,美妙的新月懸在天空。笑語、辛辣的詼諧……”(同上,第380頁)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大家快樂我快樂。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里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提著燈籠走路呢?”盲人回答:“我提燈籠并不是為了給自己照路,而是為了讓別人能夠看到我,不會撞到我,同時也給別人照路。”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與危險,沒有人知道你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假如能學學提燈籠的盲人,為別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當今社會,紅塵滾滾,一部分人在利益的驅動下,忘記了道義,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其實他們自己也是受害者。2010年,深圳富士康工人自殺事件傳得沸沸揚揚。我看了《人民日報》一則報道:一個寢室的十幾個人,竟然互相不認識,相互不聞不問。其實人生在世,最可怕的、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冷漠。南京發生的一起事件也使人寒心,一個老人下車跌倒了,一個年輕人前去攙扶,結果這個老人就認為自己是被年輕人推倒的,將年輕人告上法庭,法庭判年輕人賠償幾萬元錢。后來又發生了老人跌倒事件,這個老人跌倒了很長時間也沒人去扶,老人只得大聲說明,是我自己跌倒的,不關你們的事,你們只要把我扶起來就行。道義淪喪到這種地步,真令人擔憂啊。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重要的是我們去做,去實踐。幾十年來,我無論是“上山下鄉”,還是進工廠到報社,一直到創辦企業文化研究會,一直都在學習圣賢的教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在實踐中得到快樂。從我自身的體會,忘掉自我,恰恰會擁有、會得到自我。剛開始,施舍是痛苦的,那是因為自己修煉得不足。修煉的過程就是磨煉的過程,從中得到快樂的過程。我不斷地在施舍中磨煉自己,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每年都要為社會做幾件事情,大事小事都去做,一切都做得自自然然。
法布施就是教化,把圣賢的教誨給大家講出來,使大家受益。古羅馬、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人往往用石雕記錄自己的文明,供大家觀賞、借鑒、學習,這本身就是一種法布施。中國的石雕把人們的祝愿、祈盼、倫理、宗教與人文生活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告訴我們毋作非為、教訓子孫、和睦鄉里、各安生理、尊敬長上、孝順父母。這些石雕取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博古器皿、裝飾圖案,僅人物題材中又有歷史故事、名人軼事、戲曲人物、宗教神話等。
中國哲學、宗教與倫理的融通,是民族教育的傳統。善良、寬容、勤勞、中庸、忠孝是維系家庭、社會穩定的基礎。我曾到北京國子監的松堂齋博物館調研,在那里感受北京四合院古建筑中石雕、磚雕、木雕所表現的中華文化,受到很多啟發。教育是多元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無處不存在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一種人文環境中熏陶,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我們在古建筑中所看到的不僅是器物,更重要的是受到現場的一種感受,從而真正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我在松堂齋看到兩名外國女留學生,她們在參觀中仔細地聽著導游的講解,當看到兩個分別刻有“誠信”和“仁”的石雕時,她們格外關注,不斷地和導游交流。“誠信”和“仁”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倫理,需要在體驗感悟互動中升華。我想,這種形式是中華文化進行現代轉化的一種形式,更具有社會意義。
《禮記·大學》中有言:“止于至善。”唯有教化才能使人至善,行天下為公的大道之行。我們當今大力倡導的扶貧,更多的是注重于物質層面的扶持,而缺少精神層面的扶持與引導。這樣只是一種被動地接受,只能解決一時或一部分困難,而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應該從教化入手,將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帶給尚處于貧困狀態中的人,當他們有了思想、有了追求,就會主動產生一種改變現實的需求,一切東西都是內在的、自發的。如果都是外在的扶貧,內在沒有改變的愿望,貧窮世界永遠是貧窮世界。當年梁漱溟老先生搞鄉村建設運動,其精神就值得欽佩。用梁漱溟的話說,救濟鄉村只是鄉村建設的“第一層意義”,鄉村建設的“真意義”在于創造新文化,“鄉村建設除了消極地救濟鄉村之外,更要緊的還在積極地創造新文化”。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在旅順龍頭鎮開展鄉鎮文化建設,就是從教化入手,尋求一個切入點,提升文化氛圍。家庭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母親,當母子讀書活動成為教化的載體,便拉動了村里圖書室和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這也應了湯一介老師的話:“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在于轉變人的氣質。”家庭的氣質轉變了,村里的氣質就會轉變,就會形成新的家風、門風、村風。所謂的村規民約,都應該是建立在村民自發基礎上的。村民的素質提高了,他們就有改變貧窮的意識,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辦工廠、學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他們就會追求一種精神世界。正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詩書禮樂在這里得以實現,村里形成了一種氛圍:人人講文明,孝敬老人,鄰里和睦,這一切都在營造一個溫暖、康寧、和諧的環境。
教化眾生,是佛陀的最高理想,也是他的第一等大事,這也無怪乎他說法四十九年,天天不倦。這和孔子何其相似。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于教育事業,顛沛流離如是,艱難困苦亦如是。我到全國各地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講演,講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是做人。古人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時,要齋戒沐浴,而我在每次演講之前,都要正心,達到清心寡欲,因為臺下有幾百只眼睛甚至是上千只眼睛在看著你,面對聽眾坐在臺上,你就得為人師表,此時,你是一個精神的引導者。為此,自己就必須不斷地修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境界,來抵制五欲六塵。每次演講,我都不僅僅是停留在此次演講上,而是找其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是自己感悟,有的是虛心聽別人的批評意見,以期改進和提高。其實演講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樣,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不是結果,我們對過程的態度是屢敗屢戰,在戰斗中不斷地改進提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自己不斷修身的過程,更是一次心靈的升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智慧在增長,因為你的心清凈了,心清凈就會長智慧。
一個人獻身教育,那么他就會得到很大的幸福。佛陀告訴我們學習的道理——“隨說是經”,就是說學習并不限定在某一地點、某一時間,隨是在任意處、任意時,不要分別。教育也是如此,傳授知識可隨時隨處。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你和他說幾句人生的道理,教他幾句做人處世的智慧;在乘車坐船的旅途中相逢的人,你也可以說幾句中華文化的經典來開啟他的心靈,這些都是教育,都是布施,是播種善因,都會結出善果。
無畏布施就是營造安全祥和的氣氛,使大家都沒有畏懼,把歡樂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亞洲生產力組織”主席石滋宜就如何提升企業甚至國家的競爭力說:“唯有尊重人性的尊嚴,建立一個關心他人的社會價值觀,否則用什么方法也無法提高競爭力。”的確如此,現代的企業要勝出,除了苦干以外,唯一的出路,就是讓組織內的人在快樂的氛圍中培養快速學習的能力,并能夠讓組織內每個成員都樂意貢獻自己的智慧,透過情境遷移與真誠對話激發團體的智慧,使得組織內的每個成員以超越顧客期待為動力,不斷創新,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這幾十年來我也經歷了這樣的心路歷程。創業時,每天處在焦慮之中,常有一種壓力感,一種危機感。現在我也時時有一種危機感,但現在的感覺非彼時的感覺。當初在創業時期,自己心情不好,有時就遷怨于別人,遷怨于團隊。現在自己常常捫心自問,覺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對不起他們,缺少包容之心,缺少同體大悲的覺悟。人的心需要歷練。現在如果工作人員出了錯誤,出了問題,我會找他談話,互相坦誠地交談,之后就將其忘掉,不留痕跡。我們講吉兇二字,這“吉”字就好像是陷阱上有個蓋,上面帶有標志,看到了這個標志,繞過去,你就吉利。什么是“兇”?就是看到標志,你不繞,非得往里跳。圣賢的教誨揭示了宇宙發展的規律,是大道,你的工作生活合于這個道,合于這個秩序,你就吉祥;不合于這個道,你就不吉祥。
佛陀說布施要無相布施,就是讓我們不要執著和分別,也就是中國俗話所講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生的真正修為是忘掉過去,永遠向前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很多人感嘆時間的流逝,我認為孔子是教導人們一切向前看,不要把自己做過的好事當成包袱。吃苦也是一種施舍,你幫助別人,你付出體力和智力,沒有得到有形的酬報,但是你卻種下了無形的善因,這一切都會是你的。我認識一位公司董事長,他腳有殘疾,從小自卑,但他樂于助人。開始他在一家企業里工作,人們都看他好欺負,有什么活都讓他去干,而他卻樂呵呵地去干。后來,他對許多崗位的工作都做得得心應手,生產的各種技術他也都搞得非常明白。最后,企業改制,這家企業被他買斷。
上一篇:敬畏可以抑制欲望的膨脹
下一篇:感恩可以改變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