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聞上古有弧矢之利①,《論語》曰“足食足兵”②,《尚書》曰“八政”曰“師”③,《易》曰“師貞丈人吉④”,《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⑤”。黃帝、湯、武咸用干戚以濟世也⑥。《司馬法》⑦曰:“人故殺人,殺之可也⑧。”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⑨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時動⑩,不得已而用之。
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11),卒以為將,西攻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后百歲有孫臏(12),是武之后也。
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13)。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14),況文煩富(15),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16)焉。
(中華書局輯校《曹操集》)
注釋①弧矢之利——語出《周易·系辭》:“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弧,木弓。②足食足兵——語出《論語·顏淵》,意謂人民豐衣足食,國家武備完善。③《尚書》句——語見《尚書·洪范》,意謂八件政事,其一為師。師,師旅、軍事。④“師貞”句——語出《周易·師卦》,意謂出師合乎正道,用人看其老成,就吉利。師,出師打仗。貞,正。丈人,老成之人。⑤“王赫”二句——語出《詩·大雅·皇矣》,意謂周文王赫然發怒,于是布置了他的軍隊。⑥“黃帝”句——意謂黃帝、商湯和周武王都用過軍事手段救濟世人。干戚,均為兵器,這里代指軍事、戰爭。⑦《司馬法》——即《司馬穰苴兵法》,今存5篇。穰苴,姓田,春秋時齊景公尊為大司馬而改氏。⑧“人故殺人”二句——意謂人故意殺人,把故意殺人者處死就是了。⑨夫差、偃王——夫差,吳王闔閭之子,繼位后曾戰敗越王勾踐,后來與晉爭霸,越乘虛攻破吳都,遂自殺。偃王,相傳為周穆王時徐國國君,楚國攻打徐國,不忍抵抗,為楚所滅。⑩戢而時動——語出《國語·周語》,意謂把兵器收藏起來,必要時使用。戢(ji),收藏,聚集。(11)試之婦人——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孫武以其《兵法》獻闔閭,闔閭出宮中美人百八十,令孫武操練。孫武將美人分為二隊,以寵姬為隊長,令其持戟操演,婦人大笑。孫武立斬二隊長,以次美人為隊長,再令操演,婦人的動作皆合于規矩繩墨。⑿孫臏——戰國時齊國兵家。曾與龐涓同學兵法,涓忌其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掉膝蓋骨),故世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⒀“審計”三句——意謂計謀和行動要講得詳審而慎重,策略和企圖要講得明白而深刻,不能使人發生誤解。計,計謀;舉,行動。畫,謀畫;圖,企圖。誣,謬誤、誤解。⒁“而但”句——而、但,表示轉折語氣。亮,洞悉,透徹了解。訓,解釋。⒂煩富——繁多豐富。⒃略解——為《孫子兵法》所作的簡要注釋。
賞析這篇不足200字的短文,與其說是序文,不如說是隨筆。按照慣例,為書寫序,總是要介紹書的內容、成書經過、編寫體例等。這篇序文卻很少這類評介性文字。為一部兵書寫序,通常要強調用兵的重要,這篇序文卻出人意外地提出“恃武者滅,恃文者亡”。文章中征引了《周易》、《論語》、《尚書》、《詩經》、《司馬穰苴兵法》、《國語》等著作中的7處論述,又舉出黃帝、商湯、武王、夫差、徐偃5個歷史人物的事例。廣征博引,洋洋灑灑,占了將近二分之一篇幅,似乎是把他讀書所見的有關史料隨手筆錄。對于孫子只用數十字簡述其成功,連帶提及其后人孫臏,而對《孫子兵法》本身只字不提。寫得如此“離譜”,似乎是漫不經心,率意而為。最后提到寫序的原因,算是切題,也是一筆帶過。
然而,這一切正構成了這篇序文的顯著特色:從我出發,借題發揮;以論為主,論據翔實。但他不是任意發揮,中心論點是“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為闡明這一觀點,先征引古籍,強調“經典”上都講用兵,可見用兵不可忽視。接著筆鋒一轉,提出“恃武者滅,恃文者亡”的論點,并舉出歷史上專恃武力導致亡國的吳王夫差,以說明兵備、戰爭不足恃;又舉出專講仁義、不用武力,最后淪于覆亡的徐偃王,以說明兵備、戰爭的不可無。這足以說明用兵的正確態度是“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既然兵備、戰爭不可無,《孫子兵法》就是一部有價值的書,并用“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給予高度評價。正因為《孫子兵法》是兵書中最好的一部,“故撰為略解焉”。
通讀全文,恍然大悟:原來作者并非“隨手筆錄”,而是有意而為,且觀點明確:或由分論點歸結到中心論點;或由中心論點引發出分論點。一個個論點,被眾多的事例簇擁著,雖寥寥短幅,而波瀾起伏,渾厚深沉。在歷代隨筆中,實屬難得的精品佳制。
上一篇:《吳興山水清遠圖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寒花葬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