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十六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須菩提,當來之世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②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③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④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⑤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⑥,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⑦說,為發最上乘者⑧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⑨,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⑩,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誦讀,為人解說?!?br>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是⑪,皆應恭敬,作禮圍繞⑫,以諸華香⑬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⑭罪業⑮,應墮惡道⑯。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⑰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⑱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⑲,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br>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⑳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㉑,狐疑㉒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㉓亦不可思議。”
【注釋】
①當來之世:即上文所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佛教稱此為惡濁之世,邪法競起,正法難行。 ②③④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一日之三時。分別指早晨、中午,傍晚。 ⑤劫:全稱“劫波”、“劫簸”。古印度表示時間的單位,意為極其久遠的時間。源于婆羅門教,指世界存在一個周期。一說一劫等于大梵天一個白天,相當于人間的43億2千萬年。劫末,世界為火所毀,然后重新創世。另一說認為一劫分為四時(圓滿時、三分時、二分時、爭斗時),合起來約為432萬年,現在即處在開始于前3102年2月17日至18日午夜時分的第四時。此時人的道德與體質越來越壞,你爭我斗,最終世界毀滅。佛教沿用婆羅門教這一名詞,但與原意不同。佛教的“劫”一般分為大劫、中劫、小劫三類。佛教認為,世上人的壽命有增有減。自10歲開始,每百年增一歲,增至8萬4千歲。自8萬4千歲開始,每百年減一歲,減至10歲。世人壽命的一個增長期或一個減少期各為一小劫,二小劫為一中劫。二十個中劫又組成一個時期,共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即八十個中劫構成一個大劫。“劫”后來也被人們用來指天災人禍。 ⑥信心不逆:相信而不指責毀謗。是次于“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的一種對待《金剛經》的態度與行為。指還沒有真正理解接受,也沒有讀誦抄寫,也沒有依之指導行動,更沒有廣為他人講授,而只是聽聞之后認為其不錯,故不反對。 ⑦⑧發大乘者、發最上乘者:真諦譯本作“能行無上乘及行無等乘人”;笈多譯本作“勝乘發行”、“最勝乘發行”;玄奘譯本作“趣最上乘諸有情”、“趣最勝乘諸有情”。“大乘”、“最上乘”二詞各有不同解釋。有的認為“大乘”指菩薩乘,“最上乘”指佛乘。有的認為“大乘”指定性大乘,“最上乘”指不定性大乘。有的認為,“大乘者”指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指不見垢法可厭,不見凈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亦不作不度眾生心。在眾多注釋中,筆者認為三論宗創始人、隋代吉藏法師的詮釋較合經意。他說:“大乘與最上乘何異?答:通論不異,此種種嘆耳。別者,‘大’包含廣博義;‘最上’,高絕,取高出二乘(指聲聞乘、緣覺乘筆者)義。廣博等即是得義;出二乘即是離義。又,大是其始義,據淺行之人;最上是其終義,據深行人也?!?《金剛經義疏》卷4) ⑨樂小法者:喜歡小乘佛法的人,即小乘佛教信仰者。這些人堅持傳統佛教,反對剛剛產生的大乘思想,尤其是對般若理論更不能接受,故認為大乘“非佛說”。大乘佛教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表明自己的“佛說”性,并進而以各種途徑攝納、吸引小乘佛教及其信徒;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也對小乘佛教及其信徒進行反駁、攻擊,并表示輕蔑,認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佛的教法,甚至沒有聽到佛的重要說法,所以,會“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如刀傷心”,繼而否定、攻擊、極力反對。以上情況在本經中都有所體現。這里提出“樂小法者”即是指小乘信徒頭腦愚鈍、意向短淺、見識低下、行為偏謬。他們心樂小法而不能潛心修習大乘,誓求無上菩提,因而誤入歧途,不能理解本經妙義,不能生信,從而也“不能聽受讀誦,為他人解說”。 ⑩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自我、他人、眾生、壽命的認識,即執著于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認其為實,視其為真,從而心起觀想和分別。大乘佛教認為這是一種邪見。由于我、人、眾生、壽者都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的,故四見實即一見,即人我見,簡稱“我見”。此處經文全句為:“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边@里出現了一個矛盾,因為小乘佛教是極力反對“人我見”的,認為其是萬惡之本,一切煩惱和謬誤的總根源,怎么會著人我之見呢?對于這一矛盾,歷史上各注釋家有的避而不談;有的即陷于矛盾之中;有的則力圖消除這一矛盾,故將我等四見解釋為“我所”之見(“我所”即與我相對的萬有,亦即“法”),因為小乘即主張“我空”而“法有”;有的則將“小法”解釋為外道,因為外道即有“我見”。筆者認為,吉藏法師的解釋是準確的,他說:“此中舉二人,樂小法者,此是小乘;著我見者,此是外道。此二人不能聽受。小乘之人所以不能聽受者,以是有所得,故不信無得?!中〕巳说蒙?,不得法空?!獾乐乙?,不信則易知也。”(《金剛經義疏》卷4)查其他5種譯本,除義凈譯本同羅什譯本外,其他4種譯本這里都非常明確地分作兩類人。以流支譯本為例,其文曰:“若樂小法者,則于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若有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于此法門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無有是處?!?⑪即為是是:羅什譯本的其他傳本此處皆為“則為是塔”。再查其他譯本,此處亦皆有明確指代,以譯本先后分別作“則為是塔”、“即成支提”、“支帝彼地分當有”、“如佛靈廟”、“則是制底”。其中玄奘譯的“如佛靈廟”含義最為明確。從以上可知,明成祖集注本“即為是是”是流傳過程中出現的訛誤,原本應是“則為是塔?!?⑫ 作禮圍繞:恭敬禮拜,右向繞塔而轉。這是一種重要的拜佛禮儀。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禮節。對誰旋繞,即表示對誰的恭敬愛慕之意。佛教吸收這一禮式,繞佛一周三周以表示對佛的尊敬與崇拜。佛滅后,信徒們便對佛遺骨所在的塔圍繞禮拜。后來又出現佛的偶像,便又產生了圍繞佛像的儀式。古印度以右為上,故皆右向圍繞而轉。今天,中國佛教寺院必要時亦有繞塔法事,至于繞佛則是每天必行之功課。佛像約產生于公元1世紀前后,此后便取代了佛塔及佛的遺跡、遺物等成為信徒禮拜的主要對象?!督饎偨洝分胁恢挂淮蔚貙⒔浀渌谥幱鳛榧从蟹鹚?,可見當時佛教的偶像崇拜尚未興起。這也說明了《金剛經》的產生時代不會遲于公元1世紀。 ⑬ 華香:花和香,是佛教各種供養物中最重要的兩種?;ㄒ话阒铬r花,后來也有人工制作的花;香即香料、香枝、香沫、香泥等的總稱,后來一般指用香泥制作的香枝,并燃燒而使其香氣散發。這里講“散”花香,可見還未有燃香供佛之舉?,F代中國佛教把花瓶、香爐、燭臺視為佛前三大供養,稱“三具足”。 ⑭ 先世:即前世、前生。也稱“前際”,一般稱“過去世”,為佛教三世(還有現在世、未來世)之一?!笆馈笔沁w流義,用于因果輪回,指個體一生的存在時間?!跋仁馈敝副娚笆赖纳?。這是業報輪回理論的依據。該理論認為,人們因各種業力(業即身、口、意三方面活動的總稱)作用而不斷輪回轉生,并產生不同的果報。今世為前世之果,又為來世之因,而前世則是現世之因。 ⑮ 罪業:“業”不同于“孽”。梵文音譯“羯磨”,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一般指身業(行動)、口業(言語)、意業(思想活動)。分類形式很多,從其引起不同果報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罪業(也可稱惡業)、福業(也可稱善業)兩類(《成實論》卷7還提出不生果報的“無記業”,共成三種)。“罪業”即逆于佛教各種教說而起的“業”。具體可分為“五惡業”、“十惡業”等。五惡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十惡業,據《法界次第初門》卷上,為:(1)殺生;(2)偷盜(又譯“不與取”);(3)邪淫(非己之偶而行欲);(4)妄語(又譯“虛誑語”);(5)兩舌(又譯“離間語”);(6)惡口(又譯“粗惡語”);(7)綺語(又譯“雜穢語”,即語含淫意);(8)貪欲;(9)瞋恚(兇惡仇恨);(10)邪見。“惡以乖理為義。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為惡,亦名十不善道?!?⑯ 惡道:“道”亦稱“趣”,指眾生根據前世善惡行為而輪回轉生的趨向,共有六道,其中又可分善、惡兩類,各占其三?!皭旱馈奔雌渲械娜龕旱溃?1)畜生:即畜養之生類。亦譯傍生,即傍行之生類?!夺屖弦[》卷中說,因五事而作畜生: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聽受經法、常以因緣艱難齋會。(2)餓鬼:梵文音譯“薜荔多”、“閉麗多”。此類眾生??嘤陴囸I,故名。也單譯作“鬼”。種類極多,有九鬼、三十六鬼等分法。他們有的腹大如鼓,咽喉似針;有的口吐火焰,來食即焚;有的僅以糞、血、水、發、氣、唾、風、火炭、灰土等為食。他們有的居于山林冢廟,有的居于人間墳地,有的居于黑山洞,有的居于不凈巷陌,有的居于空曠原野,有的居于閻魔王的地下宮殿。有些鬼有威德,如藥叉、羅剎等;有些鬼則食人精氣,吃食小兒,欲色甚重。此類眾生是因為前世破律犯戒、毀佛、比作圣賢、揚己之名而內無實德,故而轉生此道?!娥I鬼報應經》、《佛說雜藏經》、《佛說鬼門目連經》等對各類餓鬼的前世業因皆有分類說明。(3)地獄:亦譯“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等,音譯“那洛迦”。可分三大類:根本地獄,即“八大地獄”;近邊地獄,即“十六小地獄”;孤獨地獄,即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八大地獄也稱作“八熱地獄”,分別為:等活地獄,生此者不停地互相殘殺,涼風吹來死而復活,更受苦害;黑繩地獄,生此者受黑鐵繩絞勒之苦;眾合地獄,此處以眾獸、刑具等配合,殘害罪人;號叫地獄,生此者受苦折磨,發出悲號;大叫地獄,罪人比前者受的殘害更重,故而大聲叫喚;炎熱地獄,以銅鑊、炭坑煮燒罪人;大熱地獄,罪人受煮燒苦較前更烈;阿鼻地獄,意譯無間地獄,位于南瞻部洲之下2萬由旬,深廣亦2萬由旬,造“十惡業”重罪者在此,墮入則受苦無間。另外,《十八泥犁經》中說有十八地獄,層層相連。此說在佛教內也很有名,此處從略。 ⑰ 阿僧祇:梵文音譯,亦譯“阿僧企耶”,意譯“無數”。表示時間的數量單位。量極大?!洞笾嵌日摗肪?說:“幾時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數法,極數不復能知。” ⑱ 那由他:數量詞。也稱“那庚多”、“那術”等。具體指多少說法不一。一般認為相當于中國一億。另據《本行經》卷12說:“那由他,隋言數千萬。” ⑲ 后來世:即“如來滅后,后五百歲”。 ⑳ 具:全部地,一五一十地。 ㉑狂亂:非?;靵y、迷惑不定。 ㉒狐疑:懷疑,猶豫。狐,狐貍,性多疑,故稱。 ㉓果報:根據一定的業因而產生的果,此為報應,故稱果報。又因為果異于因而成熟,故也譯作“異熟”。
【譯文】
如來佛說:“須菩提,未來之世,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夠信受此經,經常讀誦,依理行持,那么,如來佛肯定會以他所特有的圣智和神通,完整無缺地知道這些人,無一遺漏地看見這些人。這些人都將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毫無疑問的?!?br>
“須菩提,舉例來說,如果有善男信女上午以恒河沙數之多的生身性命進行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數之多的生身性命進行布施;下午再以恒河沙數之多的生身性命進行布施。在無數千萬億年的時間內,這些善男信女都像這樣以自己的身家性命進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聽聞此般若圣典之后,開始生信而不毀謗,那么他們所獲得的福報要勝過前面以身命布施的善男信女們所獲得的福報。何況聽聞經典之后還能抄寫流通、信受持行、閱讀背誦、為人解說,那福報就更大了?!?br>
“須菩提,簡單地說,此經具有不可思議、不可估量、無邊無際的功德,它是如來佛為決心學習大乘、誓愿證悟無上菩提、進趨佛果的人而說的。所以誰如果能信受、持行、讀誦并廣為他人解說,如來佛就可以完全知悉、完全看見這些人,這些人都可以獲得不可估量、不可稱計、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也就是說,這些人都可秉承如來佛的無上圣智,從而成就自覺、覺他的菩薩道并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相反,那些喜歡小乘法的人和那些持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為實有之見的人,對于此大乘、無上乘之經是不能聽聞、受持、讀誦并為他人解說的?!?br>
“須菩提,無論是任何地方,只要有此經典,那么,一切世間的天神、人類、阿修羅都應該于此虔誠供養。應當明白,這些地方,都是如來靈塔所在之處,皆應恭敬,圍繞禮拜,用各種鮮花、香枝供奉其處?!?br>
如來佛接著又說:“再次,須菩提,如果有些善男信女們雖然在信受、持行、讀誦此經,但仍為世人瞧不起,那是因為其前世所造的罪業本應墮于三惡道之中,他們轉生于此善道,也只能是地位低賤。不過因為他們信受、行持《金剛經》,所以,即使今世為人輕賤,但先世罪業立即消滅,而且他們必將由此獲得無上圣智,證成至高果位?!?br>
“須菩提,回想起我在遇到然燈佛以前,于過去無量無數萬年的時間里,曾遇到過八萬四千億億個佛。對于這些佛,我都恭敬供養,虔誠事奉,沒有怠慢過一位佛。如果另外有人于未來之世能受持讀誦此經,那他所獲得的功德與供養諸佛所獲得的功德相比,供佛功德的百分也不及人家的一分,就是千分、萬分、甚至多得不能再多、猶如恒河之沙、世界微塵等不可思議之多的譬喻都不及受持此經所獲功德的一分?!?br>
“須菩提,未來之世,善男信女因受持讀誦此經而獲得的功德,我如果全部說出的話,或許有人聽了之后,會心慌意亂、猶豫不決、半信半疑。須菩提,要知道此經之義趣是玄妙莫測、不可思議的,此經果報之巨大也是常理難測、俗智難解的?!?br>
【賞析】
本節經文是在上面各節經文對金剛般若之法作了多番論證說明,尤其是緊隨上節如來佛對經義的引申揭示而出現的,中心內容即贊嘆此經的功德和受持的果報。第1段為總說,凡受持讀誦此經者,“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最后一段為總結,即:持經功德難以具說,因為此經義趣之深奧的確是不可思議,此經果報之巨大也的確是常理莫測。中間5段即從5個方面展開說明:(1)在無量千萬億劫長的時期內,以恒河沙數之多的生身性命布施不及信仰此經,更不及受持讀誦、為人解說。(2)此經是如來為發大乘者、發最上乘者而宣說的,所以凡能信受者皆可獲不可估量、不可稱計、無邊無際、不可思議的功德。此功德亦即證成大乘之果,證成無上乘之果,因此這些人都會成為如來佛的使者,身承無上圣智,自覺覺他,永轉法輪,絕非樂小法者和著我見者所能相比。(3)凡此經所在之處,皆如佛塔應受天神、人類及鬼眾的恭敬供養和虔誠禮拜。前段講的是,經為人持人則尊;此段講的是,位在某處處則勝。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圣智皆從此經出,所以此經在,即佛法身舍利在,亦如佛的靈塔在。關于這種相依不分的關系,宋代道川禪師的幾句頌語說得惟妙惟肖,其曰:“與君同步又同鄉,起坐相從歲月長??曙嬸嚥统γ?,不須回首更思量?!彼灾灰督饎偨洝吩?,就不必再去別處拜佛、供佛了。(4)受持讀誦此經可消滅先世罪業,不但避免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而且超出輪回,證得佛智,永遠解脫。(5)在無量無數長的時期內供養八萬四千億億佛所得的功德,不及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之一分。歷史上流傳的大量《金剛經》靈感故事幾乎全是講受持經典之功德果報的。如關于能凈業障,有一則故事說,宋朝時有位名叫王迪功的人,經常打獵,殺生甚多。但他妻子每天讀《金剛經》。一日,正在讀持經功德分時,王迪功也同讀了此分經文。五年后,王迪功病倒,被兩個陰差抓到陰間,冥王責罵其不修福行善反而殺生害命,便讓冥官帶到鑊湯地獄去受苦。冥官查了生死簿后告訴冥王,此人生前曾和妻子一同念《金剛經》一分,雖只片紙,卻功德如山,應予免罪,放其還陽。冥王見其讀了幾句《金剛經》,也只好把他放了。再如關于本節經文中的“當知此處,則為是塔”一句,有一則故事說,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蘇州承天寺和尚懷林因不守戒規,一天正在乘涼時,被兩個陰差用鐵鏈套走。懷林急忙求饒,被緩期七天。放回后,眾徒弟紛紛想法求救,后來想起了真如塔某道行較高的禪師。懷林發愿得救后維修此真如塔,于是禪師示其獲救之法,即七日內不分晝夜在房間內專念《金剛經》中“當知此處則為是塔”一句。懷林依法而行。到第七日,兩個鬼差來抓,只見房中現出一座寶塔,光芒四射,不能睜眼。禪師對鬼差說:“他誦最上乘法,又發勇猛大愿,誰也對他沒辦法。”倆鬼差只好走了。古代類似這樣的故事是非常多的。它們與《金剛經》中關于持經功德的反復而詳細的說明和無止境的夸張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百姓對《金剛經》的特別崇拜。
【評贊】
顏丙居士說:“梵語阿僧祗劫,此云不可數劫。佛于然燈佛前,得值無數諸佛,一一供養承事,未曾空過。若后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見性功德,比我前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見性功德,有百千萬億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說持經功德,或人聞之,心生狂亂,疑惑不信。當知此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不信佛言,反生誹謗,惡果既熟,必受惡報。”
上一篇:《金剛經·第十八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金剛經·第十四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