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十四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①,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②,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③,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④,即生⑤實相⑥。當知是人,成就⑦第一希有功德⑧。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⑨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⑩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p>
【注釋】
① 義趣:“義”同“意”;“趣”即“意義”。指《金剛經》中無相無住、無得無說、非有非無、非實非虛的般若義理。② 希有:即“稀有”,極少見。前文“希有”指如來佛善于吩咐囑托諸菩薩,善于關懷愛護諸菩薩,這是任何人也比不上的,故稱“希有”。此處指如來佛所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亙古未有,義趣深奧,獨一無二。③ 慧眼:“慧”即智慧;“眼”非五官之眼,比喻觀照、領悟或某種見地。“慧眼”即通過智慧觀照對象的能力或認識方法?!洞蟪肆x章》卷20曰:“言慧眼者,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毕挛奶岬健拔逖邸?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即為一?;垩塾写笮〕酥畢^別。小乘慧眼即所謂聲聞智慧,僅限于小乘的智慧觀照之力,是阿羅漢的見地。由此慧眼只可達“人我空”,僅能破“人我執”。大乘慧眼即菩薩的智慧,不但照見我空,還照見法空,甚至空相亦空。《思益經》卷3說:“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垩鄄灰娪袨榉?,不見無為法。”真諦譯本與玄奘、義凈譯本在此作“圣慧”或“智”,其意與慧眼相同,皆指佛教的一種認識程度。④ 信心清凈:其他五種譯本皆無此句。羅什譯本加此使經文更明確,條理與邏輯更為通順。此句意為產生虔誠的信仰并因此而達到心地清凈無染,也可說是所產生的信仰之心是離一切外相而清凈無染的。具體含義指以般若圣智觀照一切,但見非實假有,諸相非相,從而離相無住,去污凈心。由此才可達到下句的“則生實相”。⑤ 生:即證得、悟得。般若學講不生不滅,一切本來寂靜。凡有所生即為邪知邪見;心有所生,即為著相;著相則非清凈之心。如此則與前句“信心清凈”不符,也與下文“生”的對象即“實相”不合,因為經中說“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边@種實相是本來具有的,故不得生;是寂而無相的,故不得生。只有拂去塵染,破除執著,使生清凈,“實相”即自然現前。猶如撥去烏云見月亮,拭去鏡塵顯真像。⑥ 實相:真實相狀?!皩崱奔凑鎸嵅惶?、空寂無相;“相”即相狀及于心所觀之特性。“實相”即是無相,即是不生不滅、無形無象、非實非虛,是非實之實,非相之相。大乘佛教般若學以此作為此岸及彼岸一世事物、現象、境界等的本性和本體。與真如、涅槃、性空、法性、法身、無相、無性、非相、真性、實際、實性、無為、真空、真諦等詞意義相同,僅因側重與角度不同而名稱互異。如就其為萬有之體性而言,則名“法性”;就其本體真實常住之義而言,則名“真如”;就其真實常住為一切之實相而言,則名“實相”;就其境界非實空寂而言,則名“空性”;就其無生無滅、無形無象而言,則名“無為”;就其為佛之真性而言,名之為“法身”;就其為解脫之境而言,則名“涅槃”,亦即本經中所講的證成佛身。如此處經文所講的“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也即前文所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除羅什、流支譯本外,其他譯本此處均作“實想”。兩者意思相近?!皩嵪搿奔凑鎸嵵耄嗉磳Α皩嵪唷钡挠^想,含義是心中無任何觀想、任何概念,絕對清凈,即是對事物真實的認識。這是通過心識說明真實的,所強調的是這種真實是悟之于心的,離開心識的作用,也就無所謂事物的真實之性,亦即空性。“實相”,則是直接說明真實,所強調的是事物之實際本來如此,它獨立于心識之外,心識不能取住于它,如經文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實相者,即是非相”。這種實相實質上是無相、是空、是無。所以說“實想”與“實相”兩種譯法意義相同,側重不同,其區別可能是所據梵本的不同,也可能是宗派的不同。因為羅什、玄奘各自作為三論宗、唯識宗的鼻祖,前者講當體即空,后者講唯識故空,亦在情理之中,此不贅述。⑦ 成就:動詞。指證得某種果位。⑧ 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即至高無上;“希有”即希奇少有,獨一無二;“功德”有兩種含義:(1)修功之所得。(2)“功”者為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名“功德”。此處意為前者?!暗谝幌S泄Φ隆奔闯删头鸸?、進入無余涅槃之境,這是其他功修和其他成就都無法比擬的,是至極之果,故名。 ⑨ 信解:相信并理解,即初信樂佛法,次了解佛法。佛教將從皈信到證果作為一期,共四個階段。此為前兩個階段。后兩個階段為行(即依其法而修其行)和證(證得其果)。 ⑩ 其: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疑問。
【譯文】
般若法會進行到這時,如來佛已將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根本法義和甚深旨趣層層鋪開,條條申明。須菩提經佛如此苦口婆心地開導,至此總算是深刻領會了此經的精妙義趣。須菩提悲喜交加、淚流滿面,泣聲而對如來佛說道:
“真是難得啊,世尊!如來佛今天給我們在座的弟子們宣講了這么深奧的經典。說句實話,我自從昔日隨佛學法直至證得聲聞智慧以來,還從未聽到過這樣的經典。世尊,如果有人聽聞此經以后,能產生虔誠的信仰,并依經中之理趣悟得一切非實假有,從而遠離一切分別和觀念,心無所住、意無所取,那么此人即可悟得一切外相背后那非實非虛的中道實相。我們應當知道,此人信心清凈而悟實相,也就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因為,實相即是佛的法身本性,悟得此性即與佛為一,即為證成佛果。當然了,世尊,這種實相就是非相,就是無相,本自無為,本性圓明,湛然清凈,無形無象。所以,如來佛說的實相,只是假名的實相,而不是真正的實相,真正的實相是不可用語言來表達,不可用理性去思維的。
世尊:我今天親聞說法,當機問疑,經您耐心誘導,多方說明,所以,信樂此經,理解法義,并隨之領受、行持是不會有什么困難的。如果在未來之世,即佛滅后五百年,有那么一批眾生聽聞此經后也能生信、理解并領受、行持,那么,這些人便是最為可貴的,他們的福德與智慧也是一般人所沒有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些人沒有對自我相狀的執著,沒有對他人相狀的執著,沒有對眾生相狀的執著,沒有對壽命相狀的執著。他們之所以不執著于這四種相狀,是因為他們聞此經典而信解受持,懂得了自我之相實質上是虛假之相,而非真實可取之相;他人之相、眾生之相、壽者之相也都是幻相,而非真實可取之相。一切相皆不真實,皆不能執著。不執著一切相狀,使為塵染所覆的本來真性得以顯現,就是成了佛。因為諸佛的本性就是萬有的本性,也就是眾生本來具有的真性?!?/p>
【賞析】
本節經文是須菩提在聽聞佛說無相無住義理告一段落并宣布經名,示弟子如法受持之后的一段表白領會之語。宏觀上看,這節經文還屬于稱贊經典及受持之福,但其中卻包含著一些重要的觀點,蘊藏著一定的理論深度,從而使《金剛經》的般若思想更加完善、更加豐富。
本節可分為三個部分。第1、2段屬第一部分,中心內容是敘述須菩提聞法之后,耳目為之一新,于悲喜交加之中發出由衷的慨嘆。這一段經文是緊貼全經脈絡的。此前,經文以如來佛與須菩提的問答對話形式將“金剛般若”之法層層展開、條條論證,真是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為座下弟子們轉出了稀奇奧玄的“法輪”:度生而實無眾生可度,布施而不住布施之相,見佛而不見其身相,說法而實無佛法可說,聽法而實無妙法可取,得福而實非福德本性,證果而無果可得,離欲而無離欲之念,得法而于法實無所得,莊嚴佛土而不見莊嚴之舉,眼觀大身而不見其大,宇內微塵實非微塵,大千世界實非世界。既斷我相,又斷法相;既斷法相,又斷非法相;是法而非法,非法而非非法。于人不得取自我、他人、眾生、壽者“四相”,于境不得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如此而離一切“相”,離一切“取”,離一切“著”,離一切“念”,離一切“說”,離一切“得”,離一切“見”,離一切“法”,離一切“心”,離一切“名”,離一切“作”,離一切“行”。像這樣遠離一切自身所感覺和意識的對象,消滅對自身、自身行為及與自身相對立的一切現象的感覺和意識,從而一念間生純凈之信,悟金剛般若之智,證無上菩提之法,使心地明澈透亮,如來法身充滿,如此實現金剛般若波羅蜜之道??梢姶饲敖浳囊褜饎偘闳糇髁藰O為充分的說明,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加之此節又正式宣布經名,并示受持之法,所以這里才出現了須菩提帶有一定小結意義的慨嘆、領解之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須菩提之所以會“涕淚悲泣”,也正是因為前面經文所闡釋的金剛般若之法立論新奇,義趣深邃,法旨宏闊,引人入勝。這對一個多少年來一直習慣于小乘我空而法有的聲聞羅漢來說,可謂耳目一新,感觸非淺。此時的須菩提驚、喜、悲、愿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震驚的是此經將過去奉為權威的諸法實有理論變成諸法非實假有理論,過去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及為此而起的一切修行也都成了不可說、不可取、不可得,既非有、又非無的東西。喜悅的是作為小乘學者今天有幸“聞說是經,深解義趣”,從而棄小適大,離有趨空,脫胎換骨,又從小乘羅漢變成自覺而又覺他的大乘菩薩,由此可望進趨小乘之徒連想也不敢想的至高果位——佛果。說須菩提此時又十分悲傷,那是對過去從未聽聞如此經典的懊惱,對昔日邪見纏身的悲痛和后悔。與以上三種情緒相伴而來的是內心深處的急切愿望,即愿當今之人和后來之人都能“得聞是經、信心清凈”、“信解受持”??傊鞣N感情涌上心頭,使這位大弟子當眾涕淚交流,百感交集。道川禪師釋此時曾作一頌曰:“自小年來慣遠方,幾回衡岳渡瀟湘。一朝踏著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边@里將趨歸金剛般若喻為“踏著家鄉路”,而用自小出外來比喻一直修習小乘,形象地說明了皈信般若之后的心境。
正是在以上情況下,須菩提開口贊嘆此經“希有”、“甚深”,亙古未聞。此中有一句話提供給我們一個意外的信息。須菩提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薄拔魜怼奔措S釋迦牟尼學法以來,“慧眼”即觀照事物本體的認識能力,“如是之經”即像《金剛經》這樣的般若類經典。這樣的經典自弟子學法以來從未有過,即使過去曾獲得“慧眼”,號稱“解空第一”,也未聞如此關于一切皆幻、一切皆不可住的深奧經典。這暗示我們,般若經此前從未有過,《金剛經》的出現,在這類經典中還是第一次。結合其他方面因素的分析,筆者認為,《金剛經》的確是在所有般若類經典中最早出現的。
本節經文的第二部分(即第3自然段),是《金剛經》中關于“實相涅槃”理論的最完整的表述。經中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边@里包含三層依次漸進的內容,首先是聞經而“信心清凈”,即信仰大乘般若法門并以般若作為觀照萬法的工具,悟見一切非實假有,一切不可執著,從而掃除塵染,心清意凈。此中包括了佛教一期(即從信仰到理解再到行持最后證果這一完整過程)中的前三個階段。其次是以“信心清凈”為前提而出現的“即生實相”,即悟得一切虛幻之相背后的真如實相。此實相是寂然不動、無形無象、神秘莫測的一種本體,代表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一切事物、現象、構想、境界、概念等的共同本質和同一真性。第三層意思是因為“生實相”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即成就至高無上的佛果位。成佛即是解脫,即悟得一切之真相,就是進入了涅槃,這正是實相涅槃理論的核心。此岸與彼岸在同一“實相”之下得到了統一,世間與涅槃的界線消失了,這與不入涅槃、留住世間、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具有入世意義的大乘佛教菩薩理論是相互呼應的。經文緊接著又遣除人們對“實相”的執著,指出此實相并非有相;說無相,又可名之為相。道川頌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睂嵪嗒q如山川大地,從一個角度看有,從另一個角度看又無;猶如春天雖已過去,而花尚在,所以又不能說這不是春天;猶如行人,說其已來,而鳥卻不驚,所以又不能說其真來。
第三部分即第4段經文,稱贊未來之世能信解受持《金剛經》的人,并且提出這些人之所以是“第一希有”,是因為他們無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壽命的相狀,而之所以沒有如此四相,是因為四相皆是虛妄,皆非真實之相;再進一步,之所以不住非真之四相,是因為他們都以成佛為最高解脫,而諸佛的本性是無相的,只有離一切相,才可稱之為佛。這樣前邊的“第一希有”與后邊的“即名諸佛”便統一了起來,從而表明此段的核心內容,即未來之世,凡信解受持此經者即可成佛。這與第二部分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前面說現在信者,后邊說未來信者。這種說教在此處反映了須菩提對《金剛經》的極力推崇和勸人信受的急切心情。此前,凡說此經功德皆出自如來佛之口,此時由于須菩提已“深解義趣”,所以,便從他的口中道出了此類贊頌之詞。
【評贊】
南宋李文會居士注解說:“即是非相者,前言無相,即是滅色以明空義。復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本來不生,故名實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此謂悟實相者。更無等比,當知是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一切無住,即名為佛。又云離相清凈,解悟三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三空之義,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三世如來同證此理,故名為佛?!?
上一篇:《金剛經·第十六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金剛經·第十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