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反襯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起處從過揚州說入,曰 “名都”,曰“佳處”,為下文“空城”反襯,極言揚州之名勝,風景應佳,亦“少駐初程”前之揣想,絕不料其“四顧蕭條”,即敘中所謂“昔”也。(陳匪石 《宋詞舉》卷上)
【詞例】
揚 州 慢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解析】清人王夫之《薑齋詩話》在評《詩·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詩時,認為是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種用美好的景物來寫悲哀,以凄苦的景物來寫快樂,就是反襯法。這種手法將完全對立的景物與情感組合在一起,使它們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得以凸現。在傷今懷古的詩詞作品中,反襯法是最普遍使用的。南宋詞人姜夔的代表作 《揚州慢》,在抒發其家國殘破的黍離之悲時,就成功地運用了反襯法,使整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詞作于淳熙三年,離金兵南侵,鐵蹄踐踏揚州已十五年了。但南宋朝廷腐朽無能,只知屈辱求和,偏安一隅,不思恢復故土,致使國威不振,歷史名城揚州至今仍是一片戰后的荒涼景象,使到此的姜夔不能不產生深深的感慨。
詞人本是要寫揚州滿目凄涼的慘景的,可起句卻從昔日的繁華入筆,追溯揚州是“名都”、“佳處”,是有名的風流勝地,讓人想見當年的盛況,也交代了詞人“解鞍少駐初程”的原因。這幾句將詞情高高揚起。接下來卻將筆鋒陡轉,寫今日揚州的衰敗: 昔日春風十里的揚州路,今天只有“薺麥青青”的荒涼凄清; 往日的樓臺亭閣經金兵的洗劫,只剩下蕭條殘破的“廢池喬木”。往日的繁華,反襯今日的凄涼,對比分外鮮明。池臺草木無情之物,而今尚且厭談兵事,慘痛如此,更何況血肉之軀的人呢?擬人化的手法烘托出人民經受戰亂的難言苦痛。而日落黃昏時,聲聲清角在暮靄中回蕩,蕭索的空城中,這聲音是那樣悲愴,越發顯出揚州城的荒涼空曠,也透露出詞人高漲的情感陡落下來后的空虛悵惘。這空寂中還寓有詞人對金兵南侵的憤慨,對朝廷不思恢復,導致家國殘破的痛心和憂慮。
整個上片,從歷史到現實,由虛到實,雖然沒有直接抒發情感,而情感卻在“名都”、“佳處”轉而為“空城”的今昔盛衰對照中,通過景物濃濃地渲染出來了。
下片依舊由虛處落筆。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在揚州生活過一段時間,寫下不少有關揚州的綺麗詩篇。寫杜牧,讓人馬上聯想到杜牧筆下揚州的美麗迷人。而“重到須驚”,料想杜牧若能重來,定會對今日揚州的衰破感到震驚,筆調一揚一抑,反襯今日揚州殘破得令人驚心動魄。接下來“青樓夢好”、“豆蔻詞工”,贊賞杜牧的才華橫溢,寫出令人傳誦的詩句,又是一揚;“難賦深情”,在滿目凄涼的今天,縱使杜牧也難以表達憂傷的心情了,又是一抑。揚抑重復使用,既進一步反襯出今昔揚州的變化,也渲染出詞人的感慨之深。這種抑揚起落跌宕的形式,也表現出了詞人感情起伏不平的變化。
“二十四橋仍在”幾句,又由虛轉實,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傷情緒。杜牧筆下的二十四橋讓人想到揚州的繁華,想到人物的風流,而今天的二十四橋情景卻是另一番模樣,橋下之波依舊蕩漾,卻只有冷月無聲地倒映在波紋中,波動與月靜互為反襯,構成凄清悲涼的意境,與先前旖旎迷人的風光形成鮮明的對比,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其中了。揚州頗負盛名的芍藥,如今也還在橋邊生長開花,但空城中誰還會去在意花的艷麗呢?花開依舊,人事已非。花月的無情,映襯出人的多情,很好地烘托出詞人感時傷世的悲苦情懷。同時,“波心蕩”的冷月與芍藥的紅艷,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反差,顯得哀感頑艷,越發凄涼欲絕,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更加突出。盡管詞人說難賦深情,實際上還是賦出并深化了感情。
整首詞中,詞人都是在歷史與現實、虛與實的交織中,巧妙地運用反襯法,構成今昔對照,以歷史名都反襯今日空城; 以昔日 “杜郎俊賞”、“豆蔻詞工” 反襯自己今日“難賦深情”;以“二十四橋仍在”、“橋邊紅藥”年年花開,反襯景物依舊,花開無主,物是人非的凄涼悲哀。昔日的繁盛寫足,今日的蕭條可見。雖然沒有直接抒寫情懷,但歷史與現實反差強烈的對比畫面,凝聚了詞人深沉的情感。這種畫面又是流動的,象電影蒙太奇,體現出了詞人情感的波瀾起伏。詞人的黍離之悲,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在反襯法的有效運用中,得到淋漓盡致的渲染。移情于景,虛實反襯,又開拓了讀者的想象領域,豐富了感情的對比色彩。整首詞顯得自然含蓄,有無窮的回味。
除姜夔 《揚州慢》之外,其他許多詞人運用反襯法,也寫出了具有高度水平的詞作。如辛棄疾的小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丁秋!”以少年時無愁強求為有愁,反襯今日飽經滄桑愁濃卻無從說,有襯無,無襯有,更突出了今日的愁深愁濃。雖是短短的幾句,卻顯得含蓄蘊藉,別具耐人尋思的情韻。
再如李清照的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全詞以元宵佳節的樂景反襯自己家破國殘、身世飄零的凄愴,融和天氣的樂景反襯狂風驟雨的哀景,昔日的盛妝、樂情反襯今日的憔悴、哀情,他人的歡樂反襯自己的愁苦,雖沒有直接寫愁苦,但字里行間卻滲透著無限的凄楚。以致百年之后的劉辰翁在吟誦此詞時還 “為之涕下。”由此可見反襯法的獨特的表現功能給文學作品帶來的感染力是多么地強烈。
上一篇:風格類·寓剛于柔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真氣內含盛氣外斂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